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锻造创新生态系统 提升城市活力和能级
□孟延春 郭红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四川省出台的《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将“三中心一基地”和“美丽宜居幸福城市”作为提升成都城市能级的重要着力点。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的必然要求,“美丽宜居幸福城市”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应有之义。“十五五”时期,成都应系统性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开辟城市发展新领域,实现城市能级大提升,为服务国家和全省大局贡献更多的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
夯实创新生态系统的根基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一切创新活动都源于人的智慧与创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营造充分释放人的创造力、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与制度保障,汇聚、培育并高效转化知识技术资源,提高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以城市更新塑造创新场景,为创新活动提供丰沃的土壤。特定的空间载体与文化氛围能激发创新灵感。总结并推广玉林东路老旧街区等特色街区的有机更新经验,塑造清爽有序的城市界面,促进城乡绿化提升与景观体系优化,持续扮靓城市形象。要在守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的同时,盘活存量资源,有机融入科创空间等新业态、新场景,让城市空间变身激发创意的“开放式实验室”。要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育与创新时代要求相契合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营造“争当时代创新人”的浓厚氛围。
用好城市名片强化创新磁极,将城市软实力转化为创新硬支撑。城市品牌与气质,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隐形磁场。应积极发展数字文创、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让巴蜀文明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创意经济的灵感源泉。持续守护“窗含西岭”的生态本底,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空间。充分释放消费“烟火气”的活力,营造张弛有度、拼搏奋进的城市氛围,构建宜居宜业的理想环境。
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与人才服务网络,为创新提供有温度的软支撑。要高度重视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科研助理”“共享博士”等做法,发展专业化的科研管理、财务核算、技术转移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让一线科研人员能深度嵌入企业研发的全流程。探索开展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推行随迁子女随到随读,实行公立医院“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举措,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暖心服务体系,将政策重心拓展至更多的软性支撑领域。
强化创新主体联动
激发创新生态系统内生动力
创新主体联动是锻造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抓手,是完善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筑牢创新策源基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需求,高水平建设运营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使其成为汇聚顶尖智力资源的“战略锚机构”。要深化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的常态化合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通过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基础研究中心,打造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高水平创新中心,为城市注入持续的原始创新动能。
建立科技赋能产业、市场牵引研发的快速通道。科技创新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竞争力来体现。扭住大行业、大产业、大企业,发挥链主企业的“锚定”作用,以“链长制+专班”推动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链从“链的聚势”到“群的跃升”。要持续优化服务保障,秉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原则,优先回应企业在拓展市场、降低成本、提供场景、搭建平台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为企业转型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打通成果转化链条,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成果转化是检验创新生态系统的“试金石”。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全链条转化体系。要积极发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专业科技服务,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概念验证中心。要发挥成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优势,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借鉴杭州“润苗基金”等经验,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优化空间协同
释放创新生态系统辐射效能
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推动城市空间从单中心扩张转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高效形态,显著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全域的空间协同效率。
推进全域空间结构优化,激活内部系统的组织效能。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降低创新成本、促进知识溢出,大幅提升创新主体间的互动频率与质量。坚持“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积极探索“局园融合”“镇园合一”等模式,充分激发产业园区发展动力活力,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要积极推广“金角银边”等做法,把创新空间巧妙融入城市肌理,推动研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发展,于微观尺度营造充满偶然性与创造力的创新场域。
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在更大范围内配置高端资源。 面对全球竞争,需借助区域一体化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成协同共振的集群效应。加强与成都平原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联动,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集聚。主动对接“慕尼黑产业合作与对接洽谈会”等国际高端资源,积极吸引更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布局成都,将国际先进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与成都完备的产业体系、广阔的市场空间紧密融合,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本地产业的创新能级与全球竞争力。
促进物理与虚拟空间融合,拓展创新发展新维度。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愈发依赖物理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的实时交互与深度融合。要加快5G-A网络、算力中心等新一代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底座。应积极推动数字孪生城市等智能技术融入城市治理与创新服务,实现创新资源在虚实空间中的精准映射与高效调配。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突破物理空间束缚,形成全天候、跨地域的创新协作体系,为创新生态系统辐射全域注入更强韧性与活力。
(作者:孟延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郭红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