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作者:王丽敏 张信杰(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效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把握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明确当前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系统探索以数字技术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路。
数字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总体框架。数字技术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生态文明是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手段,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产生的积极成果。这一嵌入过程并非简单的工具应用,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对生态监测、污染防控、资源调配等治理环节的全流程赋能,从而实现治理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与动态反馈,使生态环境治理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
从要素整合的视角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数据要素与生态环境要素的叠加融合过程,通过数据要素对生态环境要素的价值挖掘、流程重构与效能优化,催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在理念认知、实践模式、产业业态及价值导向等维度的深层次变革。目前,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多个创新实践范例,涵盖生态环境监测、绿色生态修复、生态经济转型、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成为绿色化、智慧化、数字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典型。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现实要求。
亟须以数字化转型破解生态环境治理固有的复杂性问题。环境治理不仅要应对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型挑战,使得生态治理任务展现出综合性强、周期长的显著特征,依靠碎片化应对难以适配这一复杂需求。此外,我国地域跨度广、区域空间异质性强,不同区域分布着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类型多样且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功能定位、治理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化需求对数字化生态治理工具的适配性、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亟须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据估算,目前我国数字人才的需求缺口持续加大。具体到生态环境领域,我们需要大量既精通环境科学又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此外,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人才分布呈现区域差异。西部等地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在污染监测、生态修复等领域急需一批具备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人才。
亟须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平台整合能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高度依赖于功能完备、数据互通的数字化平台及配套支撑体系。我国在该领域的数字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各类监测与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和“数据孤岛”现象。必须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环境协同监测、联动管理与综合评估的整合机制,促进环境数据要素的自由流通与价值释放。
以数字技术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路
强化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规划与政策引导。2025年,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发布《2025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4个方面22项任务,提出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转型、基站绿色化运行、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制造和使用等具体目标。以数字技术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全局视野与系统观念,配合国家信息化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体系,统筹通用技术与专用场景的融合,系统设计覆盖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多维目标的业务应用体系,确保所构建的数字化平台与系统在逻辑架构、协同机制、动态响应及安全可控等方面达到先进标准。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数据体系。应聚焦“绿色低碳”与“智能适配”双重目标,打造适配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的硬件体系,加速布局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型算力中心,构建能够全面、动态、精准反映生态系统状况的立体感知网络,实现数据从采集、整合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做到“数据可用、共享高效、安全可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对海量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助力于污染源精准追溯、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估、环境风险智能预警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科学决策,实现从被动响应式管理向主动预防式、精准预测式智慧治理的范式转型。
强化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高校与科研机构应承担起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责任,围绕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技术需求与重点应用领域,科学调整并优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法,着力培育一批具备跨学科背景与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及团队。同时,为有效应对当前专业人才地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的流动与激励机制,通过实施对口支援、专项人才计划等多种政策工具,为生态脆弱地区和环境管理一线定向输送并培育急需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例如,“东数西算”工程构建了“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协同发展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优化全国数据中心布局。通过组建跨部门“战略科学家”团队、设立核心技术攻关“尖兵连”等举措,系统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既懂数字技术又懂绿色能源的跨学科顶尖人才,形成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队”。
建构多元协同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要压实各级党委与政府的主体责任,充分激发地方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与实施合力。通过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在生产与管理中的融合应用,建构以环保信用为基础的监督体系,激励企业提升绿色发展效益。同时,构建公众参与的数字化渠道,引导公众强化生态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义务,营造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6日 06版)
[ 责编:邢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