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电视节目突破“单向输出、播完即结束”的形态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影视锐评】

  在数字化浪潮下,媒介生态发生改变,电视节目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移动传播深刻影响着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内容消费路径,持续分流电视节目的传统受众群体。曾经“播什么看什么”的被动收看模式已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想看什么就找什么看”的主动选择模式。面对这一传播格局的变化,电视节目的内容分发逻辑也发生了改变。很多节目将社交平台作为引爆话题、吸引受众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电视大屏的定位也在同步升级,开始从传统的“首播窗口”演进为提供沉浸式、深度化体验的空间,专注于情感沉淀、叙事展开与价值深挖。二者前后衔接、功能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传递链条。这一传播逻辑的重构,要求电视节目创作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思维模式,探索新形态、新视角与新模式,在技术赋能与艺术追求、传统叙事与社交化表达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所谓“新视角”,是对既定认知框架的自觉超越。它要求我们跳出“传播者-受众”的思维,通过构建独特的观察位置,邀请观众成为故事的共同经历者或意义的共同发现者。比如《北京雨燕的家书》以候鸟的迁徙轨迹作为叙事线索,让雨燕成为穿越时空的媒介,引导观众追随着它沉浸式观察北京城的历史变迁、文化记忆与自然生态。节目在社交平台上以“候鸟穿越古今”的诗意概念,激发用户对古都北京的好奇与向往。而当观众转向大屏,节目则通过“鸟瞰”的独特视角,带着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这座古都,从而获得既熟悉又陌生、既宏观又细腻的审美体验。作者没有直接言说主题,而是通过构建这样一个观察探索的场域,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领悟文明延续与自然律动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比任何解说都更具说服力。

  “新形态”绝非对新表现手法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实现从“你听我讲述一个故事”到“我们一起探索体验这个故事”的转变。《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采取“古今双向穿越”的结构。由主持人和文史专家组成的探访团“穿越”至宋代,体会晏殊登高赋诗的清醒达观、见证范仲淹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之心,同时邀请词坛宗师“穿越”至今日盛世,让陆游亲见山河一统、国泰民安,让黄庭坚目睹人才辈出、文教昌明。这种结构具备天然的传播优势:“穿越”的戏剧瞬间在社交平台被剪辑为高光切片,迅速完成话题设置;而当观众转向大屏,这些碎片化的兴趣点被连贯为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观众得以沉浸式体会词人的生命境遇与精神回响,实现情感的深度共鸣与价值的完整传递。与之类似,《余音袅袅又一村》超越了文艺汇演或乡村展示的传统模式,通过记录四个青年音乐人组成的“觅音团”走访全国12个特色村落,为每个村落量身打造专属色彩与歌曲的形式,巧妙地将“乡愁”的抽象情感,转化为一首首独特动人的青春旋律,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合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型农业科技发展等状况的观察和思考。还有《快乐的田野》将真人秀的纪实性与喜剧节目的娱乐性相结合,让脱口秀演员在深度体验乡村生产生活后,用幽默的语言分享田野感悟,举重若轻地传达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这些内容在短视频端展示出的是充满悬念与发现的纪实片段,令人会心一笑的“金句”与场景,而在大屏构成的完整叙事中,则汇聚成关于乡土、传承与希望的抒情长诗,乡村振兴背景下生动饱满的人物群像。这些创新形式中内含着“碎片与连续”的双重叙事能力,既能为社交传播提供抓手,又能为大屏体验保留深度,从而实现主流价值的轻盈落地、温暖触达。

  “新模式”则意味着电视节目可以打破媒介与产业的壁垒,构建“内容+服务+社群+产业”的复合生态,让节目从“观赏对象”升级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分享的“生活场景”。比如,《老开心啦》打造了一个专门服务老年朋友的“全媒体陪伴平台”。这个平台包括电视节目、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上线下社群服务。电视节目包含《开心头条》《开心就这样》《开心公开课》《开心多巴胺》等版块,通过演播室访谈、场外采访、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银发政策解读、养老模式探访、老龄达人风采展示、适老好物推荐等,回应老龄事业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新媒体矩阵“老开心啦Club”采取短视频、直播、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多种形式,通过政策e览、悦活新语、乐龄达人、开心公开课、开心朋友圈等功能和内容,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展示健康生活和积极态度的舞台。而线上的粉丝社群,则发起“开心体验官”招募,邀请老龄群体参与线下节目录制、直播体验等活动,并打造聚会、比赛等活动。其中,电视节目以丰富而专业的内容在观众心中建立起信任的基础,新媒体矩阵则可以实现即时互动,线上线下的社群服务则将关怀延伸至现实生活。这种创新尝试获得成功,说明好的节目模式可以打破屏幕的隔阂,变成留在生活里,提供长期服务的真实体验。

  总之,电视节目正不断超越单向输出、播完即结束的内容形态,尝试着向话题引爆、沉浸体验、始终在线、双向互动、深度服务的平台转变。这一转型要求创作者懂传播、通技术、善创新、会讲故事,具有与新型传播格局相匹配的思维模式,能精准把握社交平台与大屏终端的特性分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电视节目或可在这场深刻的媒介变革中重新确立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担当照亮生活、温暖人心的时代记录者与精神守护者。

(作者:马晶,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会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电视节目突破“单向输出、播完即结束”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