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系列报道|校地合作结硕果 延链强链促升级

  原标题: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二)

  校地合作结硕果 延链强链促升级

  庆阳融媒记者  闫慧

  初冬时节,陇东大地有着诉说不尽的丰收故事。在这片孕育果香的土地上,科技与设施如同两条坚实的臂膀,托举起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也让“庆阳苹果”这一品牌越来越响亮。

  如今的庆阳,标准化种植已成为苹果产业的“主旋律”。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苹果标准化示范园227处,总面积达9.4万亩,绿色标准化基地更是拓展至60万亩。这些示范园如同散落田间的“珍珠”,串联起产业升级的脉络。

  科技是庆阳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以集约化建园为基础、以规模化生产为路径、以省力化管理为目标的科技兴果战略,通过校地合作的深度融合落地生根。我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组建专家团队扎根田间地头,从品种改良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再到水肥精准管理,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撑。

  庆城县以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为平台,围绕苹果产业的生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25万亩,瑞阳、瑞雪、瑞香红“三瑞”及其他新优品种种植面积达5.7万亩,超6000户果农家庭收入中仅苹果收入就突破5万元。

  镇原县将科技创新贯穿于苹果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引进和扩种嘎啦、蜜脆、红元帅、金冠等中早熟品种,以及瑞雪、瑞阳、维纳斯黄金等新优品种,使早中熟品种占比达到35%,既延长市场供应期,又提升果品附加值。建成300亩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年出圃优质苗木80万株,为品种更新提供保障。

  宁县技术升级持续发力,探索形成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管理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的“三高五化”苹果生产模式。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推动传统果园向智慧果园转型,全程冷链配送更让苹果从果园“新鲜直达”餐桌。

  同时,针对当地易受霜冻、冰雹等灾害影响的问题,我市大力推进防灾设施建设,为果园撑起“安全伞”。

  在位于西峰区董志镇的庆阳居立现代化苹果示范园里,瑞雪、维纳斯黄金、红思尼克嘎啦等新优品种果树枝繁叶茂,标准化的栽培技术让每一颗苹果都长得“标准周正”。防雹网有效抵御风雨侵袭,自动化设备完成打药、除草等农活,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供给营养,测土配方施肥让每一寸土地都“物尽其用”,保证果品的产量和品质。

  以前看天种地心慌,现在科技务果不愁。“苹果产量稳、品质好,心里踏实多了。”正在园区忙碌的果农笑着说。

  2024年以来,全市安装防霜机430台,1.1734万亩防雹网在果园铺开“天幕”,累计达到4.4万亩。这些科技装备在田间立起一道道“屏障”,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对果园的威胁,也让果农们多了一份从容与底气。

  科技赋能不仅改变了种植方式,更重塑了生产理念。从“重产量”到“重品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庆阳苹果产业的管理变革,正让果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环县环城镇苹果种植大户漫华龙创办合作社之后,他的种果路才迎来转机。“跟着合作社调结构、学技术,引进了红黄元帅、瑞雪、秦脆等10多个品种,2022年还靠政府补贴建成标准化气调库,现在种果越来越有奔头了。”漫华龙告诉记者,今年他的果园产果6万斤,预计收入30多万元。

  北纬37度的黄金纬度、3000小时的年均日照、15℃以上的昼夜温差,凭借出众的品质,环县山地苹果成功入选“甘味”农产品名录。今年,预计全县苹果产量突破2万吨,产值达1.2亿元,带动近千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市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让企业、合作社、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标准化、订单式生产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全市引育链主企业2家、骨干企业6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发展苹果专业合作社376个、入社户数2.24万户,家庭农场38个、果农10万户。15条自动化分选线、66.58万吨贮藏能力,让苹果从采摘到上市实现“无缝衔接”,商品化处理能力达90万吨以上。与此同时,65个专业化服务公司(队)在苹果主产区扎根,349名专业技术工人、270台机械装备为果农提供承包、托管服务。

  科技的阳光洒满果园,全产业链的升级让庆阳苹果产业焕发勃勃生机。从品种到技术,从生产到管理,每一个环节的革新,都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我市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让更多新品种、新技术落地生根;扩大智慧果园规模,推动产业向“更智能、更高效”迈进;完善“产储加销”全链条,让“庆阳苹果”的品牌影响力辐射更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系列报道|校地合作结硕果 延链强链促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