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试点成效初现 网安险从“可选”变“刚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谭乐之

2025年国内网络安全保险市场迎来关键发展节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近日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第二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2024年,我国首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启动,面向企业累计落地保单数量超1500个,总保费规模超1.5亿元,总保额近115亿元,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市场展现广阔前景。在业内人士看来,网络安全保险已从“可选”变“刚需”,但当前国内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发展仍面临供需两端挑战。

网安险从“可选”变“刚需”

“网络风险已成为全球企业最关注的威胁之一。”慕尼黑再保险亚太网络安全险负责人Marco Petrovic指出,除了勒索软件攻击持续泛滥,数据泄露、商业邮件欺诈、供应链攻击等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叠加人工智能驱动的攻击手段升级、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化,以及国内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企业对数字系统的高度依赖正推动网络安全保险从“可选配置”转变为“刚需保障”。

华泰财险网络安全保险负责人陈星表示,2025年公司网络安全保险业务实现显著增长,是过去三年中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企业整体风险管控意识持续提升;二是华泰保险产品与核保策略不断优化,更贴合企业真实场景与预算需求;三是中国企业在加速海外布局过程中,对全球统一的网络安全保障配置需求得到释放。

从保障结构看,网络安全保险正呈现“财产损失+责任风险”并重的综合化特征。在实际理赔中,第一方损失通常占较大的比重,包括应急响应、数据与系统恢复、营业中断损失以及网络勒索相关费用。值得关注的是,华泰保险集团的股东安达保险的理赔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勒索软件相关损失占网络安全事件赔付金额的比例接近72%,显示勒索软件风险仍然是企业面临的网络安全损失的关键威胁。

面临供需两端多重挑战

尽管试点成效显著、市场潜力初显,但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市场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供需两端的多重挑战。

“中国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供需两端的诸多挑战。在我们看来,其中最大挑战之一仍是理赔和损失数据的匮乏。”Marco Petrovic直言,缺少损失数据使得定价、建模和业务的可持续性增长变得更加困难,中国保险市场在事件报告机制、数据的安全共享和建立标准评估体系上,仍有提升空间。

陈星进一步分析,国内网络安全保险发展存在三大核心难点:一是企业对网络风险与保险工具的认识仍有提升空间。二是行业损失与风控数据的积累仍然不足。三是跨界协同能力有待加强。

从市场格局来看,中外市场仍存在显著差异。据慕再估算,2024年全球网安全保险市场规模达153亿美元,这一规模未及2024年全球财产及意外险保费总额的1%。

此外,系统性风险也不容忽视,Marco Petrovic强调,基础设施故障或系统性事件(如云服务中断或恶意软件大范围传播)所带来的风险累积,是网络保险市场面临的最严重的系统性威胁。

政策、技术与服务三重驱动

面对市场痛点,行业各方正积极探索破局之道,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成为核心驱动力。

Marco Petrovic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网络安全保险市场有广阔发展空间,“大多数的中国商业决策者表示其企业在应对网络攻击方面保护不足”。这一现状凸显了市场缺口,也预示着发展潜力。

在产品创新方面,国际经验与本土需求正在深度融合。慕尼黑再保险已在全球推出针对云服务商的专属解决方案,并在保单中整合应急响应和取证服务,未来将与国内直保客户合作开发贴合本土需求的产品。陈星表示,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加深、经营连续性要求提升,市场对网络风险量化管理的需求将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保险的应用价值也会更加凸显。未来3年国内网络安全保险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产品将更加围绕行业属性与企业规模进行细分化创新。

“保险+服务”模式成为行业共识,也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路径。陈星指出,网络安全保险的核心发展方向在于保险与安全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事前评估—事中响应—事后优化”的闭环机制,提高企业整体风险韧性,华泰保险也会进一步强化与安全服务公司的合作。慕尼黑再保险则表示,将依托全球经验与本土资源,提供全价值链指导培训、产品开发支持、风险积累管理等服务,助力中国市场建立数据共享框架。

陈星建议,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和网络安全服务商加强协同,共同为企业提供关键漏洞和重大隐患的风险预警,强化风险防范指引,持续开展企业风险意识培训和典型案例宣传,从而让网络安全保险的实际价值真正融入企业经营管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试点成效初现 网安险从“可选”变“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