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人生的雪球,巴菲特最后一封股东信

原创:悟00000空 秦朔朋友圈

20251110日,感恩节来临之际,巴菲特发布了最后一封致股东信。这封信和以往的股东信都不同,更多的是与投资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适合“八卦”。

本文漫谈其中涉及的两点,一是健康长寿,二是爱情婚姻。

健康长寿的秘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现年95岁,他自己也很惊讶能够活这么久。他说巴菲特家族在寿命方面的基因其实并不强大,他能追溯到的祖辈最长寿命是92岁,他现在早已超越了这个纪录

一个原因是奥马哈的医疗很不错。他曾经至少有三次差点丧命,都被住在附近几英里范围内的医生救了回来。

最早的一次是他八岁时,得了急性阑尾炎。他们的家庭医生霍茨先生一开始没有意识到,问诊后回家吃了饭,打了会儿桥牌,总觉得“小船长”(他对巴菲特的昵称)的症状哪里不对,放心不下,深夜再去巴菲特家,把他送到了一所天主教医院,及时动了手术,修女们对他照顾得十分周到。

如果不是霍茨先生的责任心,小船长很可能生命就定格在八岁了。后面两次也是这种情况,奥马哈有良心、负责任的医生和完善先进的医疗设施,是巴菲特长寿的基础。

讲霍茨医生救他这个故事时,巴菲特特别提到了霍茨医生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徒,那时奥马哈的医院还分天主教徒的医院和新教徒的医院。他没有明示巴菲特家族的宗教信仰,其实是新教,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巴菲特提及宗教信仰这个信息,委婉地表达,医学、科学、爱心、人道不分宗教,反对以宗教等借口分裂社会。

在饮食方面,巴菲特的经验似乎很难被现代科学印证。他几乎不吃蔬菜,很爱吃麦当劳,很多时候一日三餐都是麦当劳,爱喝可口可乐,妥妥的“垃圾食品”。更有甚者,有一次比尔·盖茨夫妇去奥马哈巴菲特家中拜访他,到了吃早饭的时间,巴菲特夫妇把盖茨夫妇带到餐厅,拿出冰激凌作为早餐款待他们。拉开椅子请他们坐时,发现一条椅子腿没了,显然巴菲特夫妇已经很久很久没在餐厅吃饭了。缺腿的椅子让巴菲特又惊讶又尴尬。不过,令盖茨夫妇又惊讶又尴尬的是,盖茨夫妇竟然早餐吃冰激凌

这种饮食习惯,大家不要轻易效仿,除非你特别爱吃。一则,可能巴菲特的基因决定了他的糖代谢能力特别强;二则,巴菲特的脑力运动强度特别大,每天阅读、思考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所以消耗的糖特别多。大脑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人体20%的能量。不知道大家的感觉怎么样,笔者的感觉是,写一篇文章比打一场球更容易饿。

总之,如果没有特殊的基因,没有高强度的脑力运动,又不是特别爱吃麦当劳、可口可乐、冰激凌等东西,大家就不要学巴菲特的饮食习惯了。

巴菲特的起居是很有规律的,他的生活非常简单。1958年他花3.15万美金买下一幢房子,一直居住到现在,这是他唯一的家。根据Zillow估价,目前约值140万元。他的公司离家不到十分钟车程。他每天自己开车去上班,路过一家麦当劳店,用妻子早就为他准备好的零钱买一份早餐,带到公司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家吃饭,打会儿桥牌,早年会和他远在加州的灵魂伙伴芒格打电话聊上好几个小时,后来电话聊天的时间和频率不断下降,20231128日芒格去世,享年99岁,留下形只影单的巴菲特。对于运动,巴菲特并不热爱,偶尔会打打高尔夫球。

巴菲特的生活和我们普通人想象中的顶级富豪的生活很不一样,没有在最繁华的都市生活,没有豪宅、豪车、游艇,更没有美女如云,没有美食盛宴,没有夜夜笙歌,没有纸醉金迷……普通人意淫自己变富后想做的事情,巴菲特一件都没做,简直是辜负了他的巨额财产。

巴菲特十几岁时,他的父亲当选国会议员,全家搬去首都华盛顿特区住了几年。1954年他在曼哈顿开始工作,但是1956年,一年半后,他就回到了奥马哈,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三个孩子和几个孙辈,都在奥马哈长大。

巴菲特曾经解释过为什么在奥马哈和华尔街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他说:“如果我在华尔街我可能会比现在穷多了。在华尔街刺激太多了,你听到很多事情,你可能会太关注眼前,关注眼前不利于看的长远。在一个每5分钟就有新的报价放到你的眼前的环境里,你很难不做出点什么,但这对投资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我不需要那些没用的垃圾信息在我的家乡我可以只关注企业的价值,而且我不需要到华盛顿,就可以知道《华盛顿邮报》的价值,然后小心谨慎地在能力圈范围内

简单而有规律的起居,理论上大家都能做到,不过也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巴菲特长寿的最大的一个秘诀,可能是心情愉快。他说他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有这样的情志,饮食、起居可能就不重要了。如果你不能长期保持这么愉快的心情,那么还是要注意饮食、起居。

最后一点,长寿需要极好的运气。巴菲特在信中说:“每天要避开脚下的香蕉皮,要躲过天灾和酒驾或分心的司机,要躲过雷击,凡此种种。”他还指出:“很多时候,权贵们、富人们的运气远超他们的配额,虽然他们自己不承认。”

|巴菲特在奥马哈的房子

各滚各的雪球

巴菲特在信中解释了为什么要加快步伐向三个子女的基金会进行生前捐赠,因为一则他们也不年轻了,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活得像他那么长,二则这三个孩子“都已具备妥善分配巨额财富的成熟度、智力、精力和直觉”。

然后巴菲特借机致敬了一下已去世21年的发妻苏珊。他说:“幸运的是,我的三个孩子的主导基因都来自他们的母亲。虽然几十年来,我言传身教,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榜样,但是我永远不可能和他们的母亲相提并论。”

巴菲特20岁时认识了他妹妹的同学18岁的苏珊,一见钟情,马上意识到这个阳光、热情、喜欢音乐和运动的漂亮女生正是自己最理想的人生伴侣。某种程度上,巴菲特的性格和苏珊正相反,他有点社恐,很不擅长追求女生。所以他就曲线救国,经常抱着尤克里里琴找苏珊的父亲聊天,两人成了忘年交。

一年后,19524月,巴菲特和苏珊结婚。婚后,就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中产阶级妇女一样,苏珊当起了专职家庭主妇,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巴菲特则开始了传奇的投资生涯。1956年他回到奥马哈后,创建了巴菲特合伙公司,七位家人和朋友共筹集了10.5万美元,巴菲特自己仅投资100美元,出资最多的正是他的岳父。

巴菲特这样形容苏珊:“苏珊对我的影响像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一样大,甚至更大,虽然方式不同。我身上有很多自我保护的东西,她能解释,而我却不能。”

巴菲特还打了个比方:“她让我感觉自己身边有一个拎着小喷水壶的女人,她确保花儿茁壮成长。”

巴菲特坦承:“我疯狂地需要她,我工作起来很高兴,可是我对我自己不高兴。她的确拯救了我的生活,让我重获新生。”巴菲特总结说:“这是和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一样的无条件的爱。”

实际上,巴菲特并没有从父母那儿得到过无条件的爱,或者说他父亲给予了他无条件的爱,他的母亲没有。巴菲特的母亲有点神经质,喜怒无常。按照当今比较严格的标准来看,她是一个精神不太健康的母亲。她很爱她的丈夫,对三个孩子却并非如此,特别是对巴菲特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三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担心母亲随时爆发失控的恐惧中。

所以苏珊对于缺失母爱的巴菲特是亦妻亦母的角色。苏珊情绪稳定,天生有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善解人意,同理心、同情心很强,善于倾听,善于开导劝慰,积极向上,如果她出生晚一点,出去工作,绝对是个优秀的心理治疗师。实际上,当时,她就是远近闻名的知心大姐,是社区的核心人物。她开玩笑说巴菲特是自己的“一号病人”。

巴菲特对苏珊的感情似乎不是标准的对妻子、爱人的感情,更多是对母亲、心理治疗师的依恋。实际上两人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相同点很少,巴菲特爱研究公司、做投资,苏珊爱唱歌、打网球、旅游,唯一的交集可能就是生儿育女。巴菲特忙于工作,很少花时间陪伴家人。苏珊一直以为两人已经达成共识,只要巴菲特赚满1000万美元,就减少工作,和家人“好好过日子”。

一直到结婚二十年后她才明白过来,对于巴菲特,工作就是生活,做投资就是“好好过日子”。那时,两人唯一的共同兴趣生儿育女的任务已经完成。苏珊搬去了加州居住。1971年,在她的坚持下,巴菲特在翡翠湾以15万美元买下了一幢别墅。苏珊先是和前男友旧情复燃,后来又爱上了网球教练,并一同前往欧洲旅行。她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生活了,唱歌,打网球,旅游,做慈善。一直到2004年去世,苏珊一直居住在加州。2017年,巴菲特最终把这个别墅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

巴菲特和苏珊的婚姻维持了二十年就名存实亡了,但是他们没有离婚,在法律上又延续了三十多年,一直到苏珊去世。这期间,苏珊为巴菲特安排了一个人照顾他的生活,艾丝翠·蒙克斯,这个来自西德的移民是苏珊唱歌的酒吧的服务员,和苏珊关系很好,也算是闺蜜。在巴菲特意识到苏珊不会回到奥马哈后,在苏珊的默许下他和艾丝翠同居。

三人有君子协定,艾丝翠不生育后代,只待在幕后;在所有公众场合,苏珊作为巴菲特的妻子出场。不过巴菲特的朋友们总是会收到他们三人签名的圣诞贺卡,三人还一起旅行,照顾孙辈。每当朋友们对这样的三人行关系表示不解时,巴菲特会解释说:“如果你们对我们三个人足够了解,你们就会发现这是唯一合理的安排。”

巴菲特对出轨又选择居住在离他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千里之外的妻子如此宽容、言听计从,更说明他对她的爱不是普通的男欢女爱,不是对情人、爱人的爱,不然断无可能接受这样的局面,他对苏珊的爱更像是对母亲的爱,对救赎他的心理治疗师的爱,夸张一点也可以说是对上帝的爱。

2006年,在苏珊去世两年后,巴菲特和同居了28年的艾丝翠结婚,在简单的婚礼上艾丝翠喜极而泣。

巴菲特简单的情史有一个不简单的插曲,就是他与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忘年交。1971年,就在给苏珊买下加州别墅那一年,41岁的巴菲特结识了55岁的凯瑟琳。她是爆料“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是报界乃至政界的传奇人物。那时已经算是投资界成功人士的巴菲特很快成了她的小迷弟,他整夜整夜地在凯瑟琳家里陪着她和她的重要客人们打桥牌。

巴菲特对凯瑟琳迷恋原因,除了对凯瑟琳所在的圈层的好奇之外,还有依旧是孩童时母爱的缺失让他对年长的女性或者心智成熟的女性(比如苏珊)的好感,此外还有凯瑟琳的知识和见识与他形成的精神上的共鸣。

在凯瑟琳的引荐下,巴菲特接触到了所谓的上流社会,他和比尔·盖茨也是凯瑟琳介绍认识的。不过,巴菲特显然没有融入上流社会的性格和意愿,除了财富之外,其他各方面他都是局外人。

巴菲特和凯瑟琳的交往引起了不少流言蜚语,不过苏珊并不在意。有一年巴菲特邀请凯瑟琳和她的儿子参加伯克希尔公司年会,苏珊在年会上第一次献歌。苏珊还给凯瑟琳写过一封信,表示认同她与巴菲特的交往。而凯瑟琳有时会在质疑她与巴菲特关系的朋友们面前展开这封信,让他们闭嘴。2001年,84岁的凯瑟琳摔倒后受伤不治身亡。

三年后苏珊去世。至此,四人行、三人行只剩下巴菲特和艾丝翠。多年后将只剩下一个人,最后一个都不剩。人生的雪球,从来都是各滚各的,有时可能相遇,一起滚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各滚各的,最终的最终,所有雪球都化了。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人生的雪球,巴菲特最后一封股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