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尽管经历了“加时赛”,贝伦气候大会还是达成了名为《全球动员 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政治文件。这份文件涵盖多方面内容,表明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全球减排面临多方挑战,贝伦气候大会达成的诸多成果为未来的气候治理提供了支持,也坚定了全球减排控温的信心。
当地时间11月22日,经历“加时”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落下帷幕。大会达成了名为《全球动员 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政治文件,其中涵盖减缓、适应、资金、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内容。文件指出,到2035年,富裕国家应将其提供的资金增加两倍,以帮助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文件还要求探讨贸易壁垒与清洁能源技术使用的关系。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斯蒂尔表示,这次大会说明全球希望通过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会议达成的文件宣告,全球向低排放和气候韧性社会的转型不可逆转,是未来大势所趋。
在《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之际,贝伦气候大会达成上述文件具有重要意义。
贝伦气候大会召开之前,国际社会对大会寄予厚望。此次大会不仅关系《巴黎协定》规定的控温目标能否进一步落实,也将汇集各国提交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此外,过去两届气候大会所达成的成果如何细化,也是贝伦大会的重要内容。例如,2024年巴库气候大会确定,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募集3000亿美元及全球每年至少募集1.3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2023年迪拜气候大会确定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然而,大会一开始就表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东道主巴西为体现对气候问题的重视,临时将首都迁至贝伦。而作为历史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美国却首次拒绝派高级别代表参加大会。美国政府此前还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大会举行期间,各方在多个议题上充满分歧,导致大会议程推进艰难。
在此情况下,中国展现负责任态度,坚持多边主义,在“中国角”举办系列边会,最终推动大会取得多项成果。例如,大会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气候多边进程中首次纳入反对单边措施的相关机制,以及坚持国家自主贡献制度等。中国和一些全球南方国家一道,成为减排控温、能源绿色转型的积极推动者。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至今,每一届气候大会实际上都经历了艰难的讨价还价过程。各国具体情况不同意味着共识的达成需要时间,而政府换届、经济形势等因素也会影响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在不断的反复和谈判中,10年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发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即使各国全面落实目前已有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本世纪全球变暖的幅度预计也将达到2.3至2.5摄氏度,超过《巴黎协定》设置的2摄氏度目标。此外,发达国家此前作出的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至今也尚未兑现。
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决定加大化石燃料的开采,一些国家也拒绝制定淘汰化石燃料的时间表。欧盟计划204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减少90%,但在一些欧盟成员国中,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不是优先议程,能源转型让位于经济增长。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有意减少碳排放,但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贝伦气候大会上表示,希望大会能够开启加速发展和落实行动的十年。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不断警告世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尤其是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减排,并积极兑现资金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气候行动。只有各国共同努力,协调行动,才能共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