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巾帼风采】红海滩上的“碱蓬草”

(来源:工人日报)

在辽河三角洲的广袤湿地上,有一种名为碱蓬的植物,它耐盐碱、抗风浪,在贫瘠的滩涂上绽放出绚丽的红色,被誉为“湿地卫士”。

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孙娜,正如这碱蓬草一般,15年如一日扎根荒凉的养殖基地,用青春和智慧守护稻田蟹塘,让小小的河蟹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杠杆”。

从书桌到蟹塘

晨光熹微中,孙娜带着技术员在蟹田里提取水样。她的手因为常年接触海水和化验药品已变得粗糙。

时间回到2010年,从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生物专业硕士毕业的孙娜,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盘锦的芦苇荡。

孙娜的童年是在山东滨州的麦田里度过的。五六岁时,她就顶着一块磨边的蓝毛巾,跟在父母身后补种玉米。父母的教诲她记忆犹新:“吃够种地的苦,才能拼尽全力去学习。”然而,父母期待的改变之路,却被孙娜扭转了方向。

初到盘锦光合研发中心,眼前的景象让她心生彷徨。基地远离市区,偏僻荒凉,除了无垠的红海滩,就是方格养殖田。夏天蚊虫扑面、冬天寒风如刀,由于交通不便,她每两周才能去一趟县城购买些生活用品。

转折发生在她第一次感受到蟹苗销售对农户影响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她既震撼又心酸——蟹苗产量不足,农户脸上写满焦虑。育苗池里,细小的蟹苗如同蠕动的米粒。孙娜蹲在池边,凝神观察了一个下午。夕阳的金辉洒满水面,也点亮了她的内心,“我要想办法让这些蟹苗,变成农户手中沉甸甸的‘真金白银’。”

从书桌到蟹塘,她的人生航向就此锚定。

振兴红海滩蟹业

河蟹苗种培育曾长期笼罩在天灾的阴影下。为攻克这道难关,孙娜带领团队全身心扑进育苗场和研发中心基地。

辽河入海口的5月,阳光洒在红海滩上。白天,她坐着颠簸的摩托车,提着采样工具穿梭于池塘之间;夜晚,实验室的灯光下,她专注整理、分析海量数据。科研难关尚未攻克,生活却向她展现出冰冷的一面——2011年,孙娜患上肾病综合征,全身浮肿无力,严重时连鞋都穿不上,只好穿着大号拖鞋行走在田间,但工作却一点也没有耽搁。

寒来暑往,经过5年上万份水样的采集分析,孙娜锁定了引发水质突变的关键因子,成功建立起预测与控制突变的精准数学模型。这一突破,彻底打破了困扰全国河蟹苗种培育的技术瓶颈,使生态蟹苗产量提升30%以上。

由于生态蟹苗一直没有统一的辨别标准,农户常因买到劣质蟹苗而亏本。孙娜带领团队为每个育苗池塘建立“成长档案”,经过5年摸索,在全国率先制定出一套生态蟹苗质量判定标准体系,使蟹苗出厂合格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每年稳定供应优质蟹苗超5万斤,直接带动养殖户增收近千万元。

过“接地气有底气”的人生

走进孙娜办公室,最醒目的不是她获得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奖杯证书,而是堆积如山的实习报告和实验数据记录本。

“农业一线,是值得用一生去深耕的热土。当我们把论文写在稻田蟹塘里,把技术送到农户心坎上,把青春播撒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样的人生,才真正既接地气,又有底气。”孙娜说。

身兼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孙娜每年都亲自带领数十名研究生深入河蟹养殖第一线。养殖户遇到的难题,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就是学生们最鲜活的论文课题。

在孙娜看来,“农业科研绝不能闭门造车,要让学生们真正俯下身去,在泥土里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她组织学生开展详实的产业调研,共同设计“蟹稻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试验,将上千亩试验田打造成学生们锤炼本领的“第二课堂”。

已有50多名硕士在她和团队指导下扎根蟹田,把论文“写”在了田埂蟹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巾帼风采】红海滩上的“碱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