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将最初的那份感动,变成一生的使命

11月9日,七师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唐杨(右)为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手术。赵丰 摄

我叫唐杨,是七师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谈及我为什么学医,要从15年前说起。那时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我的舅舅因急性心梗需要做手术。隔着手术室的玻璃,我目睹了舅舅被成功救治的全过程。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医生身着厚重铅衣,在影像设备的微光下精准操作,仅用1个小时便稳住了舅舅的生命体征。让我震撼的是,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被微创技术取代,纤细的导管如“血管里的工程师”,通过微小创口化解致命危机——这个与死神竞速的场景,在我心中种下了“成为守护他人心跳之人”的种子。

回去后,我时常查阅关于心血管介入医生的事迹,精准、果敢且充满力量,他们就是为生命“搭桥”的人。我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手握导管,成为一名“血管工程师”。

从萌生想法到真正走上手术台,我的从医之路并非坦途。本科时,心血管系统解剖学那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与精密结构,仿佛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曾让我心生退意。介入培训初期,当纤细的导管在蜿蜒曲折的血管中穿行,我的双手竟不受控制地颤抖,操作变得笨拙而迟缓,那一刻,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份要求极致精细的工作。

“介入医生的成长没有捷径,唯有心存敬畏之心并坚持练习。”带教老师的话点醒了我。我明白了,每一次放弃都可能意味着未来无法接住患者的健康重托。于是,我把解剖图谱贴在宿舍墙上反复背诵,在模拟操作室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手指形成“肌肉记忆”。支撑我的正是那份“不能辜负生命所托”的责任感。

当导管成功送入血管,影像屏上清晰地显示出堵塞部位,看着患者心率从每分钟43次逐渐回升,胸闷症状逐渐缓解,那一刻,我确信心血管介入就是我要坚守的道路。

第一次参与急诊心梗手术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用技术延续生命”的成就感。目睹前辈为高危患者,在辐射环境中连续做13台手术,却始终保持专注,更让我读懂了这份职业的责任重量。

多年来,“精准、敬畏、竞速”成为我践行初心的关键。术前反复研读造影影像,追求毫米级精准。面对复杂病例,始终以敬畏之心制定个体化方案。我曾在48小时内连续两次深夜驰援,从死神手中抢回两条生命——一个是合并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的58岁患者,另一个是90岁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的老人。每一次急性心梗手术都是同死神赛跑,半夜到医院抢救,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那都是家常便饭。

我的初衷不止于“救治他人、缓解病痛”,我更希望推动基层胸痛知识普及。许多偏远地区的患者常因基层医院技术不足、胸痛知识匮乏而延误治疗。为此,我主动参与基层胸痛单元建设,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带教,帮助团场医院提升胸痛患者识别能力,完善区域急救网络。

见证患者转危为安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现在的我,能独立完成急性心肌梗死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熟练掌握IVUS、OCT等腔内影像技术,成为科室的“顶梁柱”。但我始终记得,自己最初只是那个被手术室微光点亮的少年。

我想,一定有无数医者和我一样,在血管的方寸之间照亮生命通路,更用行动诠释,所谓医者,不过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将最初的那份感动,变成一生的使命。

(唐杨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阿曼古丽 整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将最初的那份感动,变成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