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11月21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牛巧丽)记者从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临夏州聚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地、国内知名的黄河主题旅游目的地、黄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先行地,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据统计,“十四五”时期,临夏州抓项目育产业、抓招商引强企、抓改革促开放,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5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06亿元、年均增长7%。争取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17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5%,临大高速、安临一级、临康广高速、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等项目相继建成,县县实现通高等级公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持在99%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70.8%。2024年接待游客4384.59万人次、旅游花费233.84亿元,较2020年年均分别增长38.3%和41%。工业产业扩规延链,规上工业企业翻番式增长、达到123家。
五年来,临夏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实施农房抗震改造3.89万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66万户,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4%,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保参保率达10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率达98%。将60%以上的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培育“牛羊菜果薯药菌花”八大特色产业,建成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牛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11亿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编制751个发展类村庄规划,打造省级乡村建设支持村219个、和美乡村10个。
全力攻坚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兑现了“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庄严承诺。震后11小时抢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15小时完成搜救任务、48小时完成应急性临时安置、7天全部复学复课、8天完成固定性过渡安置、1个月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去年,230所维修加固及新建重建学校如期开学,10.2万户居民自建房建成入住,14个集中安置点、1.08万套安置房全面交付。今年加力推进重建后续项目,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70个项目已全部完工,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实施“一圈一棚一股一贷一岗”配套扶持政策,建成万只肉羊和千头肉牛繁育中心2个、肉牛和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6个、标准化种植基地6个、日光温室283座,后续产业覆盖82%的集中安置群众,实现安居、就业、增收有机统一。
五年来,临夏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事业,加强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建设。新增城镇就业8.9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打造“河州阳光月嫂”“康乐电焊工”“广河油炸面点师”等区域劳务品牌,累计培训劳动力32.05万人,年均输转58万人、劳务创收16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740所,新增学位6.3万个,补充教师9103名,今年高考本科上线率57.99%、较2020年提高16.49个百分点。新建改扩建医疗机构19所,州人民医院跻身三级甲等医院行列,8县市人民医院全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13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2.5万名干部结对关爱2.9万名特殊困难群众,累计走访探视33.4万次、帮办实事4.7万件。
五年来,临夏扎实开展“绿满临夏”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170万亩,通道绿化4787公里,林草覆盖率、水土保持率分别达到48.13%和67.14%,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实现“双下降”。实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连续9年均为100%。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2家,新建集中式光伏发电77万千瓦,林业碳汇开发进展顺利,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