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郭建杭 日照报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金融要素配置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各个环节,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为落实有关政策精神,解决中小银行服务科技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组指导下,北京农信合研究所及执行机构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农商银行开展“金融+农业新质生产力,旺企兴业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项目,通过在银行设立“科技服务驿站”的物理网点探索破解中小银行在农业科技方面融资难题的新路径。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谭智心指出:“农商行是连接政策与基层的毛细血管。作为最贴近农村的金融机构,它们能将抽象的科技金融、新质生产力等政策信息,有效传导至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分散的农户,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作为执行主体,农商行在开展农业科技类贷款业务时,也会面临专业评估能力不足、风险管控模型滞后以及商业可持续性堪忧等方面的挑战。”
农业加大科技应用
科技是提升农业全链条效益的关键支撑,从精准种植到智能加工,每一个环节的科技应用都直接转化为产业收益。
坐落于山东日照东港区陈疃镇的现代科技创新基地,生动诠释了科技如何重塑传统农业。
记者实地了解到,日照农发集团立足蓝莓特色农业种植,在陈疃镇布局了蓝莓湾园区、蓝莓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园区。其中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2022年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占地110亩,构建了从蓝莓的育种组培、智慧种植到深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引领陈疃镇蓝莓产业的科技化发展进程。
根据蓝莓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的介绍,陈疃镇持续创新蓝莓种植模式,得益于构建暖棚、冷棚与露天栽培相结合的生产体系,目前,陈疃镇蓝莓采摘期可从2月持续至7月,极大提升了蓝莓产业效益。
“通过技术手段控制蓝莓成熟上市的时间,通过错峰上市,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该负责人表示。
当前,科技赋能农业全链条的产业园区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已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面对这一趋势,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之一,农商行如何精准升级其金融服务体系,以支撑科技农业的建设需求,已成为一项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谭智心认为,中小银行在农业科技类贷款中面临的挑战具体包括:客户经理存在“看不懂技术、判不准前景、估不透风险”的困惑,影响信贷投放的意愿和准确性。同时,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叠加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后,信贷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如何有效识别、评估、管控由技术迭代所产生的新型风险是核心挑战。此外,服务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可能面临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如何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也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据了解,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区域中小银行在农业科技资源与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直接制约了其农业科技信贷业务的拓展。针对这一痛点,银行试点增设科技服务驿站,将在资源对接与能力建设上提供定向支持。
北京农信合研究所项目研究中心主任王坤华指出:“科技服务驿站实际上可以起到资源链接的作用,通过驿站背靠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联盟、农产品产地集采对接服务联盟、产学研实验室以及法律服务中心等机构,将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引入农业产业链上的用户手中,提升供应链与产业链金融服务质效。针对经营压力较大的涉农企业,科技服务驿站与农商行协同发力,构建‘一企一策’帮扶体系,帮助困境企业摆脱经营困境,为农商行降低不良资产风险提供有力支撑。科技服务驿站还会通过农产品产地集采销售对接服务等工作,让农产品走出产地。未来,银行的农业信贷工作将呈现‘金融顾问+技术顾问’模式,银行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能‘配售’技术、销售等解决方案。”
东港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侯象林指出,金融+农业新质生产力试点项目是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服务“三农”事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探索金融服务创新的关键一步,是多方共赢的务实之举。一方面,东港农商银行将为涉农主体提供全链条服务,助力农业产业与涉农企业提质增效、提升可持续发展动能,为农村创业就业拓宽渠道,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桥梁;另一方面,通过对接农业新质生产力,既为产业兴旺注入新动能,也帮助农商行培育优质客群、破解信贷投放难题,更能以科技赋能前置防控信贷风险,筑牢不良贷款新增防线。
金融如何有效赋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明确要求引导资金向科技创新领域流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于今年7月联合发文,进一步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新质生产的金融供给,为农村中小银行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
作为根植县域、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主力军,农村金融机构连接着最广泛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主体,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金融力量,也持续服务“三农”工作。
侯象林表示,近年来东港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开展“整村授信”工作,创新推出“乡村振兴样板系列贷”,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扬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的优良传统,开展实地调研,向农户宣传农商行金融产品和惠民政策,加快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东港农商银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该行存贷规模达470亿元,贷款余额212.1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58.53亿元,以坚实的金融实力和务实的合作姿态,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谭智心认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本质上是通过创新变革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基础上,引入数据农资、算法农技以及智能装备农具等新型生产要素。
金融如何有效服务并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谭智心指出,首先,传统农业金融更多扮演的是“输血”角色,解决的是“有没有”资金的问题。而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金融必须转向“造血”式服务,不仅解决资金问题,更要关注资金的使用效能。其次,“金融活水”要精准滴灌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既要服务好具备创新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要关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拥有创新想法和先进技术的“新农人”。农业科技创新天然具有高风险性,金融机构要主动与政府、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合作,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风险分担体系。此外,打造“金融+”生态圈,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同阶段、不同主体的特点开发差异化金融产品。
侯象林认为,农商行作为项目的核心载体,设立“金融+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驿站”的意义重大。它既是政策落地的“转化器”,让国家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金融的部署直达基层,也是金融与产业融合的“连接器”,打通“金融活水”、科技赋能与农业创新之间的壁垒,实现精准对接,更是银企农三方共赢的“赋能站”,既助力银行提质增效、防控风险,也为涉农主体提供全链条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