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也是高校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增强思政引领力必不可少的一环。二级学院团委作为联系、服务、引领青年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厚植家国情怀、凝聚民族共识的职责。当下,数智媒体已深度融入青年生活,推动团委工作与智媒融合,是顺应网络化生存、提升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学院团委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以智媒赋能创新实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年心中扎根。
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增进情感认同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传统宣讲、静态展览容易形成“单向灌输”,难以激发共鸣。借助VR、全景录制等易用智媒,把宏大叙事变成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能够破解枯燥化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同。其一,开展VR主题团日,让文化“可触摸”。学院团委可联合学校或第三方,组织“VR漫游民族家园”,让学生“走进”布达拉宫、傣族竹楼,“亲历”那达慕、火把节,直观感受文化魅力,强化文化认同。其二,搭建智媒联动民族文化体验区,让静态展览“活”起来。在中华民族风情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中,用轻量化工具构建互动场景:设立“短视频合拍站”,调用抖音、快手民族服饰特效,学生扫码拍摄后自动加话题,同步分享;用易企秀建设云端民族故事共享库,上传家乡视频、Vlog,线下扫码观看留言,形成“观展+互动”闭环。其三,搭建云端民族文艺平台,让优秀作品“传得远”。整合舞蹈团、合唱团、话剧社等资源,围绕“民族团结”创作文艺作品,用全景录制、虚拟演播制作线上展演,在国庆、中秋等节点,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直播或点播,设弹幕、点赞,打破时空限制,鼓励学生转发,扩大传播范围,共享文化盛宴。
实施精准化内容推送,深化民族团结
青年学生因年级、专业、文化背景不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认知需求与学习诉求不尽相同。借助数据分析、AIGC等工具,实现从“团委想讲”到“学生想听”的转变,可有效提升教学针对性。其一,构建学生兴趣画像。充分挖掘“青年之声”“智慧团建”平台的学生注册信息、活动参与数据,结合学院微信公众号、QQ群的互动记录(如阅读时长、点赞评论、转发频次),建立学生个人兴趣画像。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推送内容,如向文史类学生推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等深度文章;向理工类学生推送“民族地区科技发展成就”“援藏援疆援青科技项目案例”等内容;向艺术类学生推送“民族传统纹样设计”“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等实践素材。其二,活用AIGC工具,激发基层创作活力。组织各团支部宣传委员开展AIGC工具应用培训,指导其使用智能剪辑、文案生成工具,高效制作民族团结主题宣传物料。例如,为“民族故事分享会”自动整理故事素材、设计互动问答环节,为“民族服饰秀”制作虚拟走秀背景视频等。
构建数据化动员体系,优化育人生态
组织动员是团委工作落地的重要支撑。智媒赋能背景下,可借助舆情监测、数据可视化等智媒技术,构建高效协同、反馈灵敏的组织动员体系,优化育人生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保障。其一,深化“到梦空间”平台应用。以“到梦空间”等第二课堂平台的活动发布、过程管理、时长认证功能为依托,把赴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民族学生结对帮扶等项目设为高学分精品活动,附背景介绍与育人目标,引导学生从“凑时长”转向“求体验、悟思想”,推动第二课堂提质增效。其二,搭建网络舆情“哨兵”体系。组建由团委学生骨干、各班团支书、民族学生代表组成的舆情信息员队伍,用企业微信、钉钉建立“即时通讯+信息上报”工作群,引入微信指数、微博话题监测等简易舆情工具,实时关注学院QQ群、微信群、校园论坛上的民族话题动态。发现模糊认识或不当言论,信息员第一时间上报,团委通过制作“民族知识小科普”图文、邀请师生录解读短视频、组织线上座谈会等方式及时开展正向引导。其三,打造民族团结教育“数据驾驶舱”。学院可整合“智慧团建”、活动报名、宣传阅读、学生思想问卷等数据,用Tableau、PowerBI等可视化工具建成“数据驾驶舱”,设立活动参与率、学生满意度等重要指标,用图表直观呈现团支部工作进展、学生兴趣偏好及潜在问题。团委教师借其掌握动态、识别薄弱环节,实现资源精准投放、工作靶向改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智媒技术为二级学院团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实施精准化内容推送、构建数据化组织动员体系,团委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以更精准的策略引导青年思想,以更科学的方法优化工作生态。未来,团委还需在技术融合、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探索,推动智媒赋能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基层团组织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基金项目:2025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重点课题)“人工智能算法偏见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研究”(项目号:2025MSZ0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