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快报》11月19日文章,原题:德里希望在纪念碑举行私人活动——但其代价是? 几年前在报道顾特卜塔(如图)时,周边街区的居民告诉我,这座建于12世纪的纪念碑成为售票景点之前,他们与它的关系要亲密得多。他们的记忆里满是孩子们在高耸的宣礼塔周围奔跑的景象,以及在废墟中度过的温暖冬日下午。如今,这座纪念碑吸引的游客量在印度所有纪念碑中名列前茅。然而,矛盾的是,它与那些住得离它最近的人却日益疏远。
德里政府近期提出一项建议,计划通过公私合营模式,允许在约80处国家保护纪念碑园区内举办包括婚礼在内的私人活动,以促进旅游业并让遗址更“亲民”。此举引发了不小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可以促进公众更深层次地参与,并让那些被忽视的遗址重获关注。陵墓、圆顶和拱门从城市最意想不到的角落探出头来,见证着塑造这座城市的历史。该计划有望将这些散布在城市各处、规模较小且不为人知的古迹带入公众视野。
在历史遗迹举办文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罕见。埃及金字塔的“永恒即此刻”艺术节和黎巴嫩的巴勒贝克国际音乐节就是突出的例子。印度也采纳了这种做法。焦特布尔的梅兰加尔堡和瓜廖尔堡都曾举办过视觉效果震撼的音乐和艺术表演。在每一个这样的案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些古代遗迹中,寻求新的意义。
然而,这些活动也引发了关于文物保护和文化记忆传承的质疑。在灯光、声音、舞台搭建、容纳人数和垃圾管理方面,严格的规范无疑有助于保护遗址的物质完整性。然而,更多人关心的是“准入权”:谁获得了对纪念碑的文化主导权,而谁又有被边缘化的风险?就像顾特卜塔售票入园一样,名人演出或高端婚礼是否会进一步疏离居住在这些遗址周围的社群?国家遗产是否会变成仅属于那些最有钱的人?文物保护者常说,要想让人们珍视周围的遗迹,就必须让这些遗迹显得有意义且在经济上可持续。任何文化活动都必须以与这些纪念碑共享空间的街区为中心。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遗迹的叙事权。纪念碑本身是故事的宝库,在其中举办的任何活动,不仅承担着保护建筑结构的责任,也肩负着尊重它们所承载历史的使命。但近日在普拉纳奎拉古城堡上演的主题表演仅令人关注了演出故事,却无视了城堡本身的历史。文化活动塑造着我们的记忆,这并非无关紧要的问题。(作者阿德里娅·罗伊乔杜里,余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