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墨香深处暖流涌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作者生活照。

作者珍藏的《黑龙江日报》剪报。

□刘力

北国的冬天,寒风凛冽。初中时,朔风卷着飞雪在窗外呼啸。门轴“吱呀”一声,父亲裹挟一身寒气进屋,手里紧攥着一份《黑龙江日报》。寒气在暖屋里凝成薄雾。他将报纸在炕桌上小心展平。待父亲读罢,报纸便郑重传至我手。我和弟弟总忍不住凑近深嗅——炉火一烘,油墨的气息便蒸腾起奇异的馨香,在冰封的屋檐下弥漫,与屋内燃烧的炉火气息悄然交融……这缕墨香,竟成了我们抵御酷寒的又一团心火,在贫瘠岁月里点燃一方光亮。

1999年初春,风雪尤甚。弟弟突患尿毒症,母亲毅然割肾相救。作为黑龙江省首例活体肾移植,《黑龙江日报》《生活报》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张长虹、杜怀宇、郭群、王坤等,以笔声援母爱,传递着鼓励与帮助,为母亲和弟弟注入了直面生死的力量。一场惊心动魄的接力后,弟弟终于从悬崖边被拽回。一家人,如同从深渊之畔,彼此搀扶着重返人间烟火。那些泛黄的报纸,我至今珍藏。

每当弟弟读报,看到那些熟悉的记者名字,他苍白的手指会微微颤抖。母亲凑近,用粗糙的指尖一遍遍摩挲着铅印的字迹,如同轻抚弟弟初愈的伤疤,又似触碰新生的希望,久久无言。一束晨光悄然越过窗棂,映亮了她脸颊无声滚落的泪珠。苦难浇灌的花,在铅字的土壤里结成了沉甸甸的果实。这些旧报,宛若风暴过后抵达的阳光,成为了一家人的慰藉。

光阴荏苒,13年弹指一挥。2015年,我的另一篇拙作《读书,成就医者仁术》刊发于《人民日报》评论版。刊登当日上午,我正于齐齐哈尔市人才服务中心办事,接到了评论部责编陈凌报喜的电话。过一会儿,铃声再起,《黑龙江日报》评论中心徐明辉温煦的声音传来,如冬日初阳:“你的文章上了《人民日报》!真难得,权威党报如此关注普通作者的声音。”这真诚的赞许,瞬间让我回忆起弟弟生病时,记者们对弟弟和母亲的鼓励。彼时窗外大雪纷飞,传声筒里的温暖,却如暖阳穿透乌云,直落心田,悄然融化了经年积压的薄霜。几日后,执行编辑毕诗春告知,《黑龙江日报》评论版将全文转载此文。搁下电话,踱至窗前,才惊觉漫天风雪已歇,天地豁然清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传递着被郑重以待的暖意,它如冰层下脉动的暖流,让时光长河的粼粼波光,悄然映亮我这平凡一隅——光虽微渺,却是一个时代对普通个体最清澈的回响。

2024年冬,我随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采风,创作《冬日哈拉新村之约》,在黑龙江省作协与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逐梦冰雪 走笔龙江”征文中获三等奖。笔墨再次与这片黑土地,与这份熟悉的报纸深情相连。

岁月如歌,光阴如流。《黑龙江日报》这条浩荡长河,奔涌80载春秋,曾以其粼粼波光,映照过我们这寻常人家的悲欢航程。墨痕深浅处,更是人间相濡以沫的温暖凭证。这沉淀的墨色波光,又岂止是个体的悲喜?它无声地汇入龙江记忆的浩瀚长河。其中每一滴微小的水光,都折射着这片黑土地深沉而坚韧的心声,记录着时代大潮中万千心灵的呼吸与脉动。

时光奔涌不息,纸张终会泛黄变脆。然而,墨痕深处沉淀的暖意,早已无声融入血脉,化作精神的钙质。这文字的长河正是由无数平凡生命的悲欢细流汇聚而成。纵使时代洪流滚滚向前,那些被墨色郑重托举的悲欢,那些在铅字间倔强燃烧的星火,早已在时光的河床上沉淀为最坚硬的磐石——以微小之躯,标记着人间不被遗忘的体温;以文字微光,应答着时代辽阔而深沉的叩问。

(作者系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CT放射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墨香深处暖流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