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阿迪力·艾尼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风是永恒的歌者,沙是流动的疆域。这里是一师十二团——塔里木河上游南岸的一片绿洲,辖区内多个连队与“死亡之海”相连。而一道绿色屏障,正由一代又一代人用手、用脚、用生命,一寸一寸垒砌在这片沙海边缘。
李建军,便是这道绿色屏障的继承者与守护者之一。
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刚刚刺破大漠的沉寂,44岁的李建军便已整装待发。他熟练地检查着便携式望远镜和背包,推开屋门,凛冽的晨风裹挟着沙砾的凉意扑面而来,远处的原始胡杨林在微光中勾勒出遒劲轮廓。抬头望了望东边天际泛起的鱼肚白,他转身走向胡杨林,身后,是他在沙漠深处称之为“家”的地方。
到今年,他接过父亲李华印的护林“接力棒”已整整11年,而他们家族与这片原始胡杨林的相伴相守,早已跨越27个春秋。
荒漠深处安家
时光倒流回1990年春,李华印从河南周口进疆,落户至十二团十四连。初到边疆,他与妻子代茹英承包了40亩棉花地,4年后又开始管理苹果园,膝下3个孩子尚小,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那时的十四连,紧挨着大片原始胡杨林,沙漠的风时常裹挟着沙砾扑来,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更添几分苦涩。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8年。随着塔南二干渠的修建,团场林管部门计划设置护林点,选派职工专职看护2万多亩的原始胡杨林。虽然团场可以让护林员多承包一些土地,但是护林点地处荒漠深处,不通水、不通电、没有路,基本与世隔绝,这份苦差事让许多职工望而却步。
为了改善生计,多承包一些土地,李华印和妻子商量后,做出了一个改变家族命运的决定——报名去守护那片无人看管的原始胡杨林。
记忆的画卷缓缓展开,那是一段充满未知的迁徙之路。那天,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拉着一个装载着李华印一家全部家当的拖斗,在无路的沙窝子里如蜗牛般向前蠕动。拖斗里,是两张旧床、一张破桌、几个木凳,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全部希望。
目的地,是沙包之间一处孤零零的小院。“咋是这样的地方啊,你瞅瞅,门前都是大沙包,唉……”代茹英看到眼前荒芜的景象,心里凉了半截。
李华印强忍着心中的忐忑,宽慰道:“这独门独院的,比啥都强。”
其实,哪里是“强”?这里是真正的“无人区”:方圆十几公里只有这个小院,以及望不到边的沙漠和原始胡杨林。但这位中原汉子骨子里有股倔劲:“既然答应了,再苦也要留下来。”
担任护林员的第一天,李华印带着妻子在原始胡杨林里转悠了小半圈。“这林子太大了,转一圈至少得一天,以后你在家干点杂活,俺每天巡护一遍林子,防止有人毁坏树木,既然来了,咱们就要尽职尽责。”
就这样,李华印一家以最朴素的坚守,在国家的生态防线上,深深烙下了属于“家”的印记。
与林相伴
护林员的生活,没有诗,只有用脚步写在地上的、没有标点的长句,枯燥而漫长。光阴在巡护的脚步间流转,每一步都铭刻着坚守的执着。
早上九时,李华印就着几块咸菜疙瘩,快速吃完了妻子蒸的馒头,便出发了。他的装备简单到极致:一把用于防身和清理荆棘的镰刀,一个装着开水的军用水壶,一颗装满责任的心。他的世界,被简化到极致:劝阻牧工砍削胡杨树的枝叶喂羊,阻止他们随意捡拾枯枝当柴火。
巡逻一遍,要走十几公里,从日出到日暮。早些年,风沙肆虐,“一脚伸进沙地里,半截小腿肚子都能被埋上”。仅在沙地里行走,就已耗尽力气,但李华印凭着惊人的脚力,每隔十天就会巡视一遍原始胡杨林。
孤独,是这片林子给他的常态馈赠。有时走上一整天,也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喘息声,以及风过林梢的呜咽声。而争执,便是这份工作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考验。在这片遵循着古老生存法则的土地上,他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新的秩序。
2013年夏天的一幕,至今刻在李华印的记忆里。一位牧工正挥着镰刀砍削胡杨树的枝叶,李华印一个箭步冲上去,夺下镰刀,依据规定要对其罚款。对方拒不认罚,言语间充满了威胁。
“要是害怕,俺就不干护林员了!”李华印的倔脾气上来了,他毫不退让,当即扣押了对方的两只羊,并上报团场林管部门处理。“他砍的是国家的树,损失的是国家财产,必须负责。”
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坚守,让荒漠逐渐焕发生机。在李华印的坚守下,曾经被过度啃食、树冠稀疏的胡杨林渐渐恢复了生机,枝叶变得茂盛起来。借助干渠的灌溉,沙地上还长出了甘草、梭梭等植物,生态环境一天天好转。绿色,开始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蔓延。
守护,不仅仅是阻止破坏,更是主动创造。在巡护之余,李华印从未停下改造家园的脚步,他开始用双手,将荒芜的沙地改造成理想的家园。
他和妻子一起把门前的沙包一点点推平、开垦成菜地,种上果树。
1999年春季,他捡来杨树枝,插进灌满水的啤酒瓶,再小心翼翼地埋进沙地里,靠着这种土办法,竟然种活了40多棵白杨树。
水,是生命的源泉。“那时候浇水全靠手提桶灌,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李华印说道。
时光不负有心人,当年手指粗的树枝,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李华印拿着卷尺测量,树围已达一米六,直径近半米。他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黝黑而布满褶皱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二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葡萄长廊蜿蜒,梨树、桃树、枣树、李子树、苹果树长势喜人,绿油油的菜苗焕发着生机。这里,从生命的禁区,变成了沙漠中的“世外桃源”。
林间的孩子回来了
2014年,李华印正式退休。那身穿了多年的工作服,早已洗得发白,叠得整整齐齐码放在柜子里。在这一年,守护绿色的“接力棒”,交到了儿子李建军的手中。
对于李建军而言,这份接力,早已在童年的时光里埋下伏笔。
李建军的成长轨迹,与这片原始胡杨林紧密交织。他是在父亲的背影里认识这片土地的。小时候,每到周末,他都要从连部的学校,骑着破旧的自行车颠簸二十多公里,回到荒漠深处的家。那是一条艰辛的路,大部分路段沙土松软,他不得不推着自行车,在没过脚踝的沙地里跋涉。
“常常是天擦黑才看到家里的灯光,那光亮是我心里最温暖的记忆。”他回忆道。
然而,正是寒暑假跟随父亲巡林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神奇的种子。父亲教他辨认动物的足迹,告诉他哪种鸟鸣预示着天气变化。他在茂密的林间发现了灵巧的狐狸、机警的野兔、色彩斑斓的野鸡,甚至还有在沙地上蜿蜒而过的蜥蜴。
“那片原始胡杨林对我来说,不是一个枯燥的工作地点,而是一个充满了未知与欢乐的巨大乐园。从那时候起,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包括护林员这个职业。”李建军说道。
父亲退休时,李建军在成都已有稳定工作,却因父亲的一句嘱托和对这片林子的牵挂,毅然返乡,成为当时团里最年轻的护林员。他负责的正是那2万多亩原始胡杨林。这不仅是命运的巧合,更是对守护使命的主动担当。
时代在变,守护的初心不变,但护林的方式早已焕然一新。
父亲靠的是一双“铁脚板”和一副“铁心肠”,而李建军的工作包里,多了智能手机、GPS定位仪,以及那架能翱翔天空的无人机。
“过去我父亲巡一遍林要一天,现在我用无人机飞一圈,几十分钟就能看完一大片,还能实时传回高清影像,哪里有问题一目了然。”李建军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一边介绍。无人机的嗡鸣声,打破了林间的寂静,也标志着护林工作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的新阶段。
他的工作内容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看护”。在国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的背景下,他的职责扩展到更全面的林草监测、病虫害防治、飞防作业指导、滴灌带维护等科学化管理。他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随着阿沙公路和阿图公路的相继修通,李建军的日常工作除了巡护,还要负责公路两边的林带灌溉和日常管理工作。“飞防作业、病虫害防治、滴灌带浇水等林业管理工作,都要做好。”
在阿沙公路旁的林带里,他蹲下身,仔细查看为胡杨幼苗铺设的滴灌带。发现一个出水孔被沙子堵塞,他拿出随身工具,熟练地敲打了几下,水流立刻顺畅地涌出,滋润着幼苗的根部。
身处一线,李建军是生态改善最直接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小时候,从连部回家,一路上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张嘴就是一口沙。现在,同样是沙尘天气,开车进入林场范围,能明显感到风力减弱,空气里的沙子也少了。这片林子,是真起作用了。”
他的脚步,因为十二团林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管护任务的日益精细化,而奔波得更远、更勤。他守护的,不仅是父亲留下的绿色基业,更是一个在不断拓展和优化的生态系统。
愿以此生守胡杨
如今,71岁的李华印,身体已大不如前,岁月和风沙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即便如此,他的心始终与这片胡杨林紧紧相连,时常就会回到护林点看看胡杨树。
“退休了,我也没想过离开这个小院。可是我现在身体不好,只能时不时回来看看,还好建军在这守着。”李华印直起腰,抬头望着周围的胡杨林,目光深邃而温柔。
当被问及为何坚守于此,他的答案简单而纯粹:“我就是为了看着这片胡杨林。”他甚至早已想好了最终的归宿——“就埋在这里”。
这是一种超越了职业的坚守,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眷恋。那排他用啤酒瓶种下的白杨树,早已亭亭如盖,它们不仅是改善环境的绿树,更是他扎根边疆、守护生态的丰碑。
这份深沉的眷恋与守护,正无声地延续与传承。
在节假日,李建军会特意带着儿子回到林场的小院住上几天。小家伙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在葡萄架下追逐蝴蝶、在爷爷的指导下给菜地浇水,学着辨认胡杨和红柳。
“他也很喜欢这片胡杨林,”李建军望着在林中奔跑的儿子,眼中流露出与父亲当年相似的期待与温柔,“我希望他能像我和他爷爷一样,了解这里、热爱这里,将来……也许也能接过这份责任,守护在这里。”
从李华印到李建军,再到那个在林间嬉戏的稚嫩身影,守护的种子,恰如胡杨那带着冠毛、能随风飘散的种子,悄然落地,静待生根发芽的那一天。
两代人,二十七年,守护着两万多亩原始胡杨林。从人迹罕至的荒漠到生机盎然的绿洲、从靠双脚丈量到用科技赋能、从为了生活到成为一种信仰,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坚守,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李华印、李建军父子的故事,既是兵团精神的生动缩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写照。
在“李华印、李建军们”的一代代守护下,这片曾经的沙漠边缘已然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这道由胡杨、梭梭等原始林木和无数人工林木共同构筑的生态屏障,既有效抵御了风沙的侵袭,守护了身后的家园,更成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基石,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边疆大地的生动实践。
风,依旧在吹,唱着那首永恒的歌;沙,依旧在舞,试图越过每一道障碍。但胡杨林深处的那抹绿色,因为有了守望者的存在,正变得愈发浓郁、坚韧。
图① 李建军在给小院里的葡萄苗浇水。
图② 李建军(左)在给职工宣传防火护林知识。
图③ 李华印(左)和李建军在查看胡杨树病虫害。
图④ 李建军在修剪树枝。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张大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