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我在小区开了一家理发店,小店就藏在自家天井里,墙上开了一扇改造过的窗,熟客们都从这里钻进钻出。今年4月,小区启动整体改造,我这“破窗开店”的做法,成了规范整治的对象。真如城管的赵队长每次路过,都会进来提醒我,让我做好搬迁的准备。我一听他这话,心里就难受。这店陪我走过了15年,是我和家人安身立命的全部寄托。说实话,一开始我心里很挣扎,舍不得这个老位置,甚至担心搬了之后老客人会不会找不到我。
但我也明白,“破窗开店”确实有隐患。我们那是老小区,窗改门后逃生通道不畅通,万一出事,不仅我自己危险,整栋楼的邻居也会受影响。小区环境要变得更好,我不能“拖后腿”。街道和居委的工作人员前后来了好几次,反复和我沟通,耐心解释安全规范;也听我倾诉难处,承诺一定帮我找到新地方。
没过多久,他们在小区对面的高陵集市二楼,帮我找了个新门面。搬家那天,几个城管小伙子开车,帮我把东西一趟趟运过去,还帮我把墙重新刷了一遍。
说实话,搬进新店,我心里踏实多了。这里更亮堂、更规范,老客人也没丢,还有人搬去江桥后专门坐车回来找我。他们说我把客人当家人,所以认准了这里。听到这些话,我觉得,值了!
现在,小区变了,路宽了,墙新了,居民的笑容也多了。我也从曾经的“破窗经营”,步入了更安心、更长远的新阶段。我把新店布置得更有“老味道”,时不时琢磨着,今后也带学徒、开培训班,把我的手艺传下去。
这次搬家,让我深深感受到:城市更新,不是冷冰冰的拆与建,而是有温度的理解与支持。在上海,每一个普通人的生计和梦想,都会被认真对待。而我,也想把这份尊重和温暖,一直传递下去,传递给更多人。
(本报记者颜维琦、本报通讯员陶钦忆采访整理)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贾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