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每天吃早餐的孩子成绩高出60多分?这场论坛藏着家校育人的秘密

(来源:上观新闻)

认知神经科学专家洪兰鼓励家长多关注孩子的优点

“父母要做‘园丁’而不是‘木匠’,要‘种花’而不是‘拔草’,看到孩子的优点、长处,而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日前,2025第十二届上海市家庭教育大讲坛暨全国家校社经验交流论坛上,认知神经科学专家洪兰这样阐释父母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

当天活动以“俱联寰宇,育见未来——全球视野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范式”为主题,构筑了一个贯穿0至18岁全学段、连接家校社育人全场景的对话平台。

围绕家校共育的话题,教育专家们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均瑶集团副总裁、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提到,随着AI时代的到来,教育范式面临重塑,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才能培养出适应并引领未来的下一代。

如何从大脑发展来看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洪兰通过多项关键性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刚出生时,大脑只有成熟后的四分之一大小;孩子出生一年内,脑细胞数量从25%飞速增长到70%;1岁至3岁,脑细胞数量从70%增长到85%。这个阶段主要是“内隐的学习”,没有人教,幼儿通过眼睛看、模仿周遭就会学习,换言之,父母的言传身教格外重要。

洪兰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条件,孩子最大的恐惧是没人爱,被拒绝是他们最害怕的。”

孙云晓认为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则认为,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只有家庭拥有丰富多彩和充满魅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他在演讲中分享说,2021年苏州对5万多名八年级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与同期的学业成绩进行对比匹配关联,发现了三个意想不到的关键数据——每天能吃到家人做的早餐孩子的成绩,比吃不到的孩子,平均成绩高63分;有独立学习空间的孩子比没有的,平均成绩高29分;家庭藏书量超过250册的孩子,比家有0—25册书籍的孩子,平均成绩高109分。以此充分说明,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也看到了数字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家长缺乏“数字育儿模型”,父母的威权式管理在数字世界失效。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存在着很多机遇。在她看来,在家庭中当“松驰父母”,就要做好三件事:情感支持、人格培养、家庭关系。“技术越强,我们越要回归到关系的本身,和孩子一起成长,变成有温度的现代人。对今天的父母而言,爱需要学习,幸福也需要练习。”

会议现场,上海世外教育集团“芯耘未来”公益计划正式发布,该计划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力百所偏远地区的学校拥抱数字化未来,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而公平的教育。上海世外幼教原创新书《非权威式父母互助沙龙指南》于同期重磅发布。

当天,16家新增的“标准化家长学校”试点单位正式公布,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近100所家长学校建设单位。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雄说,“家校社”协同育人与标准化家长学校建设,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前者是战略蓝图,后者是“战略施工图”,标准化家长学校的首要目的是,通过为家长赋能、赋权,促进下一代成长。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认证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指导,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主办。

原标题:《每天吃早餐的孩子成绩高出60多分?这场论坛藏着家校育人的秘密》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张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每天吃早餐的孩子成绩高出60多分?这场论坛藏着家校育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