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班组现场】这些“痛点”不再制约生产

(来源:工人日报)

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生产车间,轰鸣的设备与流动的煤流交织成忙碌的乐章。然而,在这看似顺畅的生产链条中,曾隐藏着不少让职工头疼的“痛点”。

在装卸车间,皮带跑偏曾是让机修工最犯难的“老大难”。“皮带一跑偏就洒煤,边缘磨损得厉害,缩短了使用年限,既费料又误工。”机电车间刘建回忆道,过去处理跑偏,全靠人工拧调偏托辊,往往刚调好这边,那边又偏了,有时一个班要跑五六趟。

机修班副班长赵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注意到,皮带跑偏时,边缘与机架的摩擦力会明显变化。“能不能用传感器‘感知’跑偏?”他带着这个想法,在班组小改小革工作室反复试验。很快,一套“皮带跑偏自动校正系统”诞生了,当传感器感知到皮带边缘异常,会立即触发电动调偏装置,自动纠正皮带位置。这套装置投入使用后,皮带跑偏故障率下降了90%,每年节省皮带更换费用数万元。

洗煤车间煤泥水处理的“痛点”则藏在浓缩机里。过去,煤泥水浓缩全靠经验估算添加絮凝剂和氯化钙,加多了增加成本,加少了水质不达标,还会影响循环利用。“有时候浓缩机循环水浑浊,影响浮精灰分,经常是连续高灰,无法外运。”操作工丁万里说。

副主任赵玄带领团队从“精准给药”入手,在浓缩机进口处安装了流量计量仪和在线浊度仪,通过实时监测煤泥水流量和浓度,自动计算絮凝剂和氯化钾最佳用量,再由计量泵精准投加。“现在药剂用量比以前减少了15%,上清液浊度稳定在50NTU以下,再也没因为水质问题影响生产。”丁万里笑着说,车间的浓缩机如今清清爽爽,职工的劳动强度明显下降。

这些诞生于生产一线的创新举措,像一把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制约生产的“痛点”锁。该厂生产厂长说道: “最了解生产的是一线职工,最实用的技术也往往来自班组。当每个班组都养成‘遇难题就想办法’的习惯,创新就成了提高效率的动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班组现场】这些“痛点”不再制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