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近期,笔者参观了一个高品质楼盘,卖点之一就是堪比五星级酒店顶配的健身房。抵达地下二层,仿佛进入一个黑色的钢铁森林。项目销售告诉我,这个健身房上下两层合计有1800平方米。除了基础健身功能,比如跑步机等有氧训练、轨道器械等功能训练、自由力量和私教区等,还设置抱石区,兼顾室内攀岩功能,以及配置了一个690平方米的国际标准篮球场。
另外,楼上还有更衣室、淋浴室、免费的洗漱用品,电吹风用的是某某品牌等。尽管笔者也经常去健身房,但说真的,用过的器械、知道的功能并不多。看着这些眼花缭乱的设备,多数叫不来名字。这些设备真有业主会用到吗?销售看着满眼疑惑的我,非常确信地说,现在的业主在健身方面越来越个性化、专业化,我们的健身房就是要满足每一位业主的需求云云。
若在五星级酒店或商场的健身房里,看到这样的配置,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但面向不到2000个业主家庭的健身房,堆积这么多功能复杂、确保训练时不受伤都难的器械,有多大的意义?不过,这样的配置就是要彰显小区之高档和业主圈层及身份认同,目的是在营销环节,驱动掏钱包的人被那一瞬间感动,心里立马涌现出“值”的情绪,然后就为溢价付费了。
但是,后面项目交付入住了,由于器械使用频率低,付费会员少,这些健身房要么经营不善而闲置荒废,不得不改做其他经营业态;要么不得不对外开放,导致客群不纯粹,社区安保也难以得到保障。事实上,业主对运动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大部分只是去锻炼一下、出出汗,让身心放松放松。多数并不需要昂贵的器械,也分不清国产和进口的差别。
因此,多配置一些跑步机、椭圆机准没错。如果年轻业主多,偏好力量、肌肉等功能器械,可以增配一些杠铃、哑铃、轨道或支撑器械。健身房一般设置在会所,业主运动完就回家了,更衣室与淋浴房的使用频率较低,这个空间基本没有必要。近期,笔者参观了一个闲置的售楼中心改造的业主休闲室,跑步机组成的有氧区并不大,反而留给了更大面积的乒乓球台。
在该小区居住的朋友告诉我,小区楼栋的架空层下面也设有乒乓球台,但广东风雨天气多,体验感较差。售楼处改造意见征集发布后,很多业主提议要增设室内乒乓球台,物业就采纳了。乒乓球台使用频率非常高,有时候还得等位,老中青幼几代都有,有的一家人来打乒乓球。
笔者一个同事说,他父亲之前不愿意来南方某大城市住,原因也很简单,乡下老家有一帮熟人、亲朋,有人聊天、喝茶,在南方这座城市住实在无聊。不久前,同事的小区改造,拆掉一些违章建筑,给小区建了一个休闲会客厅,花廊围成一个棋苑,摆了几张棋台,可以下棋、喝茶和聊天。同事的父亲是个棋迷,乡下却很少有棋友,但这个小区老人多、高手多,他父亲住着不走了。
包括健身房在内的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不仅需要物质上投入,比拼谁的种类多、功能齐全,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冷冰冰的设施为人服务,从而链接出人情味和温度。除了工作单位,我们在小区里面活动的时间很长,特别是周末。但现在,总说商品房小区人与人之间相对冷漠。除了工作繁忙以外,与小区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无法链接业主及家庭有很大关系。
小区里老中青幼,多数都有健身、运动、休闲的需要。其中,还夹杂着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中青年的亲子需求、中老年的休闲聚会需求,要在“倾听民声”的基础上,打造一些接地气的、使用频率高的体育休闲设施。折旧大、需要投入管理的,可以采取低费率会员制,甚至市场化运营,折旧小的由物业维护。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大,关键是是否花心思。对存量小区,这关系到业主对小区物业的满意度;对新楼盘,这是其赢得市场、赢得客户的关键。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