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学生在科技节开幕式上观看智能机器人跳舞。新华社发
在广西柳州市东环路小学人工智能课堂上,学生通过编程让机器人进行功夫表演。新华社发
在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的语文公开课上,老师借助AI评改指导学生。新华社发
甘肃漳县盐川学校的学生在再生电脑教室里体验AI课程。新华社发
重庆巴川量子学校人工智能社团的学生在调试智能小车。新华社发“快看,我的机器人会跳舞了。”在天津市第十九中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里,一声清脆的欢呼瞬间点燃了全班的热情。学生们化身“指挥官”,通过智能平板向机器人发出指令,实验室顷刻变为充满未来感的“机器人舞池”。
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天津市以高质量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全覆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人工智能培育从实验室的新奇体验,系统化地浸润到全市中小学的日常课堂。
课堂焕新 AI成为亲密“学伴”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设计能照顾宠物的智能小助手,大家想想它需要哪些功能?”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浙江路小学四年级6班的教室里,李老师轻点智慧黑板,调出“智能宠物小管家”课程界面问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自动喂食”“监测健康”……课堂瞬间变成智慧涌流的乐园。
这样生动的AI课,已成为学生每周的“固定期待”。“以前觉得人工智能特别遥远,现在通过课堂实践,我才知道原来自己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智能程序。”四年级学生王梓涵举着自己设计的“智能宠物喂食器”图纸,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
“为了让AI课更具吸引力、更好理解,老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感兴趣话题设计课程内容,并融入生活化的应用场景,因此AI通识课深受孩子们喜欢。”滨海新区塘沽浙江路小学负责人介绍,借助天津市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丰富多样的资源库,学校对各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作为面向天津市中小学生的课程,“人工智能基础”以课程纲要为指导,通过纳入地方课程体系,鼓励学生修习人工智能选择性必修模块,有机融入课后服务、研学实践、社团活动等环节,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的课堂上,四年级2班的李泓萱同学兴奋地展示了他的AI学伴“小飞”:“在英语课上,‘小飞’能实时纠正我的发音;数学课上,它会与我们进行思维对战,验证我们的解题思路;就连写作文时,它也能帮我拓展创意,启发我们写作的角度。”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通过与AI虚拟学伴的深度互动,学生不仅了解了AI技术原理,更学会了如何与AI协作学习。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AI应用技能,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教师引导+AI辅助+学生主体’的三元协同课堂模式,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精准教学。”新华南路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刘老师表示,“AI学伴能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形成‘教师宏观把控—AI个性支持—学生自主成长’的良性循环。”
体系筑基 一场持续推进的教育接力
中小学通过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要达成什么培养目标?天津市教委印发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一间教室里,6个小组的同学围坐在一起,正在上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一位同学正在和AI互动:“我是三年级学生,为什么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老师则在各组间驻足,不时提醒同学们可以继续向AI追问,并传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这样的场景,源于近年来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与小学数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提前为学生开设了AI入门课,重点教授“会提问、会分析、会思考”的AI使用方法。“如今,学生不再是被动记忆,而是能借助AI解释问题背后的科学逻辑。通过AI辅助,学生的量感、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也真正实现了从‘碎片化记忆’到‘结构化认知’的转变。”天津市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说道。
自人工智能教育实施以来,天津市和平区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以“行政主推、教研主导、学校主体”三维联动为基础、以“数智融合”为路径的系统化推进机制,培育了一支涵盖多学科、多学段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全区中小学100%覆盖。
顶层设计为这场接力赛标定了清晰的跑道。天津市教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意见》,研制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南,明确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六项主要任务举措,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协同推进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未来人才,我们系统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天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制定印发了《天津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并特别重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系统开展了市、区、校三级人工智能教师培训。”
“在天津市教委组织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专项培训上,我们亲身体验了‘智能宠物小管家’等项目开发,完整经历了从方案构思、程序设计到功能测试的全过程,将所学转化为行动,助力学生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自信启航。”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上海道小学的教师袁晓蜜说。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应用等五大领域,天津市精心设计26个教师人工智能常见应用场景,开发了12个模块、37个主题的培训课程。目前,已有4200多人次教师接受培训,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扎实落地提供了最关键的师资保障。
瞄准未来 温度与边界并重的素养培育
当AI成为无所不能的“超级学伴”,隐忧也随之浮现。看似高效的学习可能掩盖学生思维的惰性,如何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支配,成为AI教育必须回答的命题。
在天津市实验中学,一堂题为“人机互启智笔生花”的写作课上,老师以提问开场:“同学们,寒假用AI写过作文的请举手。”教室里齐刷刷举起一片手臂。“感觉怎么样?”回应声此起彼伏:“快,但有点空。”“逻辑好,但没温度。”
学生的真实反馈,精准触及了AI应用的痛点——效率与深度的矛盾,而这正是课程设计的起点。
当AI已经深入生活方方面面,如何引导学生用好这个“聪明的工具”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向不同AI工具精准发问,将AI变成“思维发散器”。大家用黑笔在稿纸上勾勒自己的思路,再用红色标注AI的建议。红与黑的对比,正是学生主体思维与AI辅助建议的深度博弈,也让学生的写作认知通过AI得到锤炼。
课堂上,老师巧妙结合人机互动引导学生深悟写作本质、重视自主构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生“合理借AI优化写作”,通过“先原创—再借助—后优化”的流程,杜绝直接复制AI内容的滥用行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AI规范使用’理念融入各学科的课堂,助力学生在实践中理解AI的工具属性,并专门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课程中同步渗透AI规范使用的相关要求。”天津市实验中学校长刘晓婷说道。
“天津市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链条和支撑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说,“人工智能教育应该瞄准未来人才的需求,支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并且它绝非单纯的技术传授,而是支撑青少年应对未来挑战、实现长远发展的素质教育。所以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我们应侧重对青少年面向未来的科学潜质的培养。”
“下一步,天津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特别是聚焦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做好常态化教学实施、深度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大力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6项主要任务,积极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天津市教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本报记者 吕慎 王艺钊 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