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水晶手作”创意摊位在文创集市走红、个性定制水晶手串跻身直播间热销榜、博物馆文创纷纷推出水晶摆件……一场席卷消费市场的“水晶热”正在悄然升温,其背后撬动的是一个规模即将突破千亿元的潜力市场。这枚晶莹剔透的“方寸之物”,既折射出当代消费市场的新趋势,更承载着东方美学的文化密码,其借助跨境电商等新渠道远销全球,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支点。
“今年水晶手串等制品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消费者询价频次和订单量均大幅增长,尤其是黄金与水晶搭配的饰品销量增速最为亮眼。”深耕珠宝行业十余年的乙王朱宝创始人向记者透露,如今消费者在选择水晶时,不仅关注材质本身,更看重其设计美感与产品所承载的美好寓意。
市场热度攀升与数据表现形成鲜明呼应。淘天珠宝首饰行业最新发布的“天猫新饰界”首期报告显示,今年前8个月,淘系平台水晶类多宝手串的成交金额接近10亿元。在小红书上,“水晶”“水晶手串”话题总浏览量均超过20亿。有“世界水晶之都”之称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5年1月至8月的水晶交易额为390亿元,同比增长27.8%,预计全年水晶交易额将突破600亿元。
不仅消费端火爆,企业的入局热情同步高涨。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7.8万余家水晶相关企业。今年1月至10月,新增2000多家水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7.45%,行业规模持续扩容。
“在‘疗愈经济’‘悦己消费’‘情绪经济’交织的新消费浪潮下,水晶所承载的情绪价值精准契合年轻群体的消费动因。同时,私人定制等场景化服务,进一步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
市场供需热度攀升,更是我国水晶产业提质升级的直观写照。
《水晶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基于“世界水晶之都”东海的实践观察》指出,当前,我国水晶产业已形成以天然水晶资源为核心,贯穿开采、设计、加工与消费的全链条。在全球供应链整合与跨境电商发展推动下,水晶产业链现代化进程稳步提速,从开采到终端消费的运转效率显著提升。
“随着我国水晶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走出去’已成为水晶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而跨境电商则为全球化布局按下了‘加速键’。”朱克力表示。
作为“互联网+水晶”领域的先行者,东海县创新打造“水晶超市+跨境直播+孵化培训”模式,拥有阿里巴巴国际站等12个跨境合作平台,并搭建起“晶贸通”外贸综合数字化服务平台等。2024年,该县的水晶电商交易额达320亿元,占总交易额的近70%,跨境电商销售额50亿元,增长显著,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出海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水晶产品的“出海之路”已远超商品贸易本身,更成为东方美学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敦煌飞天”“千里江山”等经典文化符号,或将传统吉祥纹样雕刻在水晶摆件上,让海外消费者在购买水晶制品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海县将故宫元素、‘国宝’大熊猫等中国符号融入水晶设计当中,赋予水晶以人文和流行元素,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产业发展‘出圈’的同时传播水晶文化。”东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芳说。
“下一步,企业将着力构建水晶产业‘文化+品牌+流量’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故宫+水晶’系列品牌,开发‘故宫印章’系列文创产品。”江苏东海水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正强表示,企业还将拓展水晶餐具、水晶饰品等家居生活用品,以优质产品创造新需求,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
“‘水晶热’带动的文化出海,是通过市场化的产品创新,让海外消费者主动接纳和喜爱中国文化,这种基于市场认同的文化传播,更具生命力与可持续性。”朱克力说,随着全球消费升级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水晶正从消费潮流单品,逐步成长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