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顺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落下帷幕,景泰蓝、京绣等传统技艺的精湛展示,古琴演奏、制茶技艺等雅艺的生动演绎,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然而,面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非遗项目,有游客发出疑问:“这些‘过时’的技艺,还有保护的必要吗?”尤其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鲜为人知的冷门非遗时,这一疑问更显尖锐——它们是否同样值得被珍视?
这一疑问折射出部分人对非遗价值的认知偏差。非遗保护,绝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守护,对文化多样性的坚守。冷门非遗虽不广为人知,却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产业潜能与文化根基,其保护之紧迫不亚于热门项目。
我国10万余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冷门非遗占据重要一席。它们记录着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社会结构,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以云南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为例,这一濒危技艺保留了唐代造纸工艺的原始形态,是研究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保护冷门非遗,就是触摸一段被忽视的活态历史,架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冷门非遗的现代转化,同样能续写“我们从哪里来”的现实答案,正如端午节从禳灾驱疫演变为全民节日,传统技艺的复兴总能找到与当代生活的共鸣点。
冷门非遗是产业创新的“隐形引擎”。全国1.29万余家非遗工坊中,冷门非遗工坊虽规模较小,却带动了特色产业链的就业增收。例如,贵州苗族蜡染技艺通过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时尚服饰、家居用品等衍生品,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侗族大歌在动画电影中唱响,福州软木画变身“网红”发饰,这些创新实践表明,非遗保护不是将老手艺“供”起来,而是找到新的“打开方式”。冷门非遗的独特工艺与美学价值,正成为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实践,其转化潜力远超想象。
冷门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着文化的完整性与多样性。鲁班锁作为国礼赠予联合国,以其拆装之难喻示和平之珍,彰显中国智慧;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则通过“非遗+文创”模式,成为海外华人寄托乡愁的载体。这些案例证明,冷门非遗不仅是文化认同的纽带,更是向世界传递友谊的桥梁。保护冷门非遗,就是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让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绽放异彩。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非遗保护需立足时代、融汇实践,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尤其要关注冷门非遗的生存困境。
在云南,油纸伞变身创意灯罩,为家居环境增添古韵;在安徽,漆器髹饰技艺启发环保新材料研发……这些创新实践告诉我们,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提炼技艺中的造型、色彩、意蕴等要素,优化组合,挖掘附加价值。冷门非遗的独特工艺,往往能激发跨领域的创新灵感,成为解决现代问题的“文化基因库”。
近年来,“文博热”“文创热”“非遗热”蔚然成风,背后是物质充裕赋予的资源底气,是赓续文脉萌生的文化自觉,更是非遗项目提供的技术支撑和创意赋能。冷门非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解决方案数据库”,存放着激发当代人“血脉觉醒”的文化基因,以及满足新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穷灵感和可能性。
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保护冷门非遗就是回答“我们是谁”的文化命题。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更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唯有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让每个文化基因都找到绽放的舞台,中华文明才能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