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通讯员 王文旭
11月19日上午10时许,伴随着“嗡嗡嗡……”的声响,在G109线北京至拉萨公路水泉至范家窑段水范二标项目控制性工程——平川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一架无人机缓缓升起,按照既定路线平稳飞行,进行“空中巡检”工作。
G109线北京至拉萨公路水泉至范家窑段是纳入交通运输部《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平川黄河特大桥作为甘肃公交建集团所属甘肃路桥五分公司水范二标项目控制性工程,沿线地形复杂,面临桥梁、路基、梁场等多区域同步施工的安全监管难题。
“长期以来,安全监管是项目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今年初,我们创新引入‘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搭载高清摄像、语音警示、智能识别等先进模块,采用‘自动巡检+手动操控’双模式协同作业,实现了全域覆盖与精准排查,构建起‘空中巡航+地面响应’立体化智慧安防体系,以科技赋能项目安全管理。”甘肃路桥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兴起,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的施工现场智能巡查技术,正全方位革新传统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可自主规划航线、设定频次与拍摄角度,完成全天候常态化巡查。系统搭载智能识别模块,可实时捕捉未佩戴安全帽、未系挂安全绳、违规进入危险区域等行为,同步触发平台报警与空中语音提醒,实现隐患即时干预,在护航施工安全的同时,又有效保障工程质量。
据介绍,在平川黄河特大桥项目建设过程中,无人机以智能化手段弥补人工巡检盲区,以往需要5人团队2天完成的巡检工作,现在仅需1人远程监控6小时即可完成,有效提升了项目安全监管效率。同时,依托无人机的广阔视野与高效巡航能力,施工人员可实现对10余公里施工全线所有作业点的无缝监管,并将巡检数据、隐患信息与整改记录同步至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助力项目分析隐患规律、优化管理策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项目安全管理新格局。
“甘肃路桥将持续推进无人机系统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结合数据分析预判设备故障风险,推动巡检数据与项目管理平台全面对接,将智慧化手段贯穿施工全过程,筑牢安全防线,为项目高质量建设保驾护航。”甘肃路桥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