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记者张菁)11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全科医学科诊室内,医生接诊了来自河北雄安新区的患者杨先生。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医生没要求杨先生提供随身携带的CT胶片,而是在电脑上轻点鼠标,通过全国医保影像云系统,直接调阅了其在雄安当地医院拍摄的肺部影像资料。记者了解到,当日,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在北医三院正式启动。
医保影像云实现跨省调阅,意味着异地就医的患者无需再携带胶片,接诊医生可通过云端影像了解病史,长期困扰异地就医患者的检查结果“找不着、带不走、跨省难”等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启动现场大屏实时显示,截至11月20日14时54分,全国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1.7亿条。
此前,因医院间影像数据互不联通,患者常需携带实体胶片辗转求医,且易因胶片损毁或图像不清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与传统物理胶片相比,医保影像云采用的电子胶片清晰度更高,信息更完整,能够为医生诊断提供更大便利。”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批开展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的医疗机构覆盖多个省份。例如,北医三院可调阅来自福建三明、河北雄安、河南郑州、陕西延安、宁夏固原等地的医保影像数据。现场还视频展示了陕西西安调阅延安,福建福州调阅宁德,上海调阅福建三明、宁德,四川调阅西藏,广东调阅江西瑞金5组跨域调阅成果。
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服务背后,是全国医保影像云建设的逐步推进。鄂尔多斯的李先生近期的就医经历就受益于医保影像云建设。
今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医保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前不久,李先生转诊至市中心医院时忘带胶片,医生通过系统调取了他在社区医院拍摄的膝关节CT结果。“省了来回跑的功夫,还不用重新做检查。”李先生说。
据了解,2024年以来,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启动医保影像云建设,将CT、磁共振、X光等检查影像上传至云端存储,实现标准化、集中化管理。截至11月20日,全国24个省份已完成医保影像云软件部署,具备影像云索引数据上传能力和省级平台端影像数据跨省调阅能力。
根据国家医保局规划,2025年底力争实现全国部分医疗机构跨省调阅医学影像信息;到2027年底,力争建成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全面实现医疗影像数据的互联互通与高效共享。
让影像真正“上得去、用得起”,成本是关键,为此,相关部门推出了“云胶片”集中带量采购。8月27日,全国首个数字化医用耗材省级带量采购项目——贵州省“云胶片”集采成功开标,中标价为4.95元/次,首年采购量达2156万次。目前,宁夏、河南等地已借鉴贵州模式,启动医保影像集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