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许林艳
近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召开“智绘星空 胜算在天——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宣布北京拟在700公里至800公里晨昏轨道建设运营超过千兆瓦(GW)功率的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系统,以实现将大规模AI算力搬上太空。
建设拟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至2027年,突破太空数据中心能源与散热等关键技术,迭代研制试验星,建设一期算力星座,实现“天数天算”应用目标;2028年至2030年,突破太空数据中心在轨组装建造等关键技术,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建设二期算力星座,实现“地数天算”应用目标;2031年至2035年,卫星大规模批量生产并组网发射,在轨对接建成大规模太空数据中心,支持未来“天基主算”。
业内普遍认为,“算力上天”是大势所趋。从行业发展来看,算力正在加速渗透各行业各领域,规模随之持续提升。据《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1037.3EFLOPS,同比增长43%;通用算力规模预计达85.8EFLOPS,同比增长20%。总体来看,2023年至2028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和通用算力规模的复合增长率预计达46.2%和18.8%。
算力需求的激增直接推动了数据中心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规模扩张的背后,数据中心正面临着高能耗、高散热压力、高土地占用等发展瓶颈。
“AI算力同时撞上了‘能源墙’和‘散热墙’,训练下一代千亿、万亿参数模型需要吉瓦级、全年无休的电力供给;同时,数据中心40%以上的能耗被制冷‘吃掉’。因此,太空提供了一条‘绕墙而过’的新赛道。”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高轨太空数据中心可7×24小时使用高强度太阳能,且不受大气影响,发电效率可达95%。同时,深空温度约为-270℃,只需部署导热材料即可完成散热,无需部署大量液冷结构,成本优势显著。
“从长远来看,数据中心‘转战’太空极具探索价值,有望成为解决全球算力供给难题的终极方案。”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对记者表示。
目前,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太空。例如,11月初,谷歌发布“太阳捕手”计划(Project Suncatcher),探索发射搭载自研TPU AI芯片的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构建可扩展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太空数据中心竞争的本质是‘轨道资源+技术标准’的双重博弈。谁能率先建成并跑通商业闭环,谁就能掌握‘轨道频段+芯片架构’的核心标准,形成类似5G频谱的排他性竞争优势。”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这一领域的突破将重塑全球算力产业格局。
尽管前景广阔,但数据中心“上天”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发射成本、在轨组装、运维成本等。“尽管当前复用火箭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但将数百吨乃至数千吨的设备送入轨道,仍需支付巨大金额的发射费用。”柏文喜表示。
此外,技术方面的难题同样不容小觑。张向宏表示,太空中的宇宙辐射会加速电子设备的“硬化”进程,导致设备性能衰减甚至失灵,这就需要重新设计适应太空极端环境的芯片、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相关技术仍需创新突破。
虽然前路曲折,但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程度越来越深,覆盖面越来越广,对算力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届时无论是走向深海,还是飞入太空,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情。越早布局就越能抢占先机。”张向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