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发现孩子总在“搞破坏”, 该怎么办?

(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吴女士 民宿主理人 儿子3岁

用耐心读懂孩子的好奇心

作为职场妈妈,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破坏行为”,我曾无数次压制住发火的冲动,直到请教了教育专家,才慢慢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成长密码。

“妈妈,你看纸会开花!”三岁的儿子举着撕得粉碎的绘本朝我跑来,书页碎片散落满地,而上周他刚把玩具车拆得七零八落,前几天还差点往插座里塞发卡。发现这些行为,我试图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其实孩子的“破坏”并不是恶意捣蛋,而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达。儿子拆玩具车,是想弄清车轮为何能转动;撕绘本,是对纸张触感和声音充满好奇;甚至玩插座,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本能驱使。

理解本质后,简单说教或严厉批评显然行不通。我开始调整应对方式:首先是保持冷静,放下“物品被损坏”的执念,蹲下来问清孩子的想法。当儿子再次撕书时,我没有责备,而是告诉他书本是用来读的,想撕纸可以用这些彩纸,同时准备了废旧纸盒、安全剪刀等“破坏素材”,给他开辟专属探索角。

引导孩子承担后果也很重要。儿子打翻水杯后,我会让他一起用抹布擦干桌面;摔坏玩具时,和他约定“这周不能买新玩具”,用逻辑结果让他明白行为的边界。如今儿子的“破坏行为”越来越少,反而多了动手尝试的积极性。所以,家长要做的,是用耐心读懂孩子的好奇心,让每一次“破坏”都成为孩子认识世界、学会责任的契机。

白女士 国企职员 儿子9岁

探寻孩子破坏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

我的儿子现在被朋友们称作“小暖男”,会给加班晚归的我拿拖鞋、倒水,出去玩给我买礼物,其实他也有过“叛逆期”。他四五岁时非常淘气,不是把我的化妆品抹得满身都是,就是给家里小狗拔毛,要不就把所有的纸撕成两半,气得我不行。那时候我工作忙,没有多少耐心,训也训过,还动用过“家法”,但是打完就管用两天,之后他又故态复萌。

看了几本家教书籍,我选择周末先带他出去玩了半天,回家后看他很开心,就走过去蹲下身来平视孩子的眼睛,握住他的小手询问,“你不是想捣乱,对不对?你是对妈妈有意见吗?”孩子委屈地点点头,扑进我的怀里,“你最近都不理我,我和你说话你都不听……”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的这些行为不是真的想破坏,而是在寻求我的关注。

我按照书籍教的办法,首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工作无暇顾及他而向他道歉。接着,我拿出胶带和孩子一起修补撕坏的图书。最后,我和孩子商量,当他特别需要我陪伴时,我会停下手头的事与他一起做游戏,之后再继续各自的活动。我还建议孩子在等待我陪伴时用蜡笔创作图画,内容不限,孩子同意了。此后,我们按照约定执行,我增加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孩子的情绪得到舒缓,破坏行为越来越少,家里恢复了秩序。

姚女士 自媒体工作者 女儿7岁

坏行为不等于“坏孩子”,家长要积极引导

撕书、扔玩具……这些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来说并不算是破坏行为,而是孩子的一种成长探索行为,撕纸可以锻炼孩子手指发育的精细度,而扔可以让孩子认识空间的概念,也可以认识边界,这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探索,撕卫生纸,扔球之类的物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扔玻璃等危险的物品,防止带来危险。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家闺女在3岁以后这种行为就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对物品“为什么”的探索,拆卸玩具更是家常便饭,我说了多少遍也不管用。好朋友送她一个玩具,到我家没两天就给大卸八块了,扔的到处都是,我看了就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评了她,让她自己收拾。从此后,女儿一看见我生气了就赶紧说:“妈妈,我一会儿就收拾好。现在正在做科学实验。”打着做科学实验的旗号,在水中做各种颜料的混合,为了不让她把家里弄脏,我会要求她穿着防水服在卫生间尝试,或者在卫生间的墙壁上画画,画完了方便用水冲洗。但我也会叮嘱她:“请你实验完成之后,把玩具收拾好,房间收拾干净。”这是我对她要求。如果没有做到,就没有下次。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我们家长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不是“问题孩子”,而是“孩子的问题”,需要我们家长积极引导,陪着孩子一起探索这个世界。

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雷秀雅 颜慧馨

在孩子需要时陪在身边,帮孩子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心理学研究显示,大多数孩子的“破坏行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如果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反复把积木推倒、把小车从桌子上推下去,甚至把纸巾一张张抽出来,其实都是很典型的“发展行为”。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孩子在两岁以前主要通过感官和动作去理解世界。这个时期的儿童还不能靠语言和逻辑思维来学习,而是通过摸、敲、拆、摔、咬、撕等身体动作去感知世界是怎么运作的。

从三岁起,孩子进入更强的主动探索期,有更强的意愿去主导事情、做决定,但大脑中控制冲动、预判后果的区域(前额叶皮层)还没成熟。这时候的孩子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发现不合适,而不是“事先计划好要搞破坏”。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是羞辱、打压,比如说“你怎么这么讨厌”“你怎么总是惹事”,那么孩子可能会从探索中退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除了探索,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即孩子在情绪激动、委屈、被压抑的时候会通过“破坏行为”来发泄。这是因为孩子在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之前,往往只能通过动作来诉说。当他们感觉被忽视、不被理解,或心里有委屈,却又表达不出来时,就可能出现丢东西、踢门、撕纸、摔玩具这些行为。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孩子的前额叶,也就是控制情绪、抑制冲动的大脑区域要到十几岁才发育成熟。在学龄前,孩子的很多情绪反应由本能驱动,不是不想控制,而是根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更容易通过“破坏行为”来吸引关注。所以,每一个“破坏行为”的背后,可能都有家长没有关注和了解到的孩子情绪。

理解孩子为什么“搞破坏”之后,家长应该怎么回应?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策略:

第一,给孩子提供一定的可控空间,满足其探索需要。家长不希望孩子乱拆电器、撕掉书本,但孩子需要动手做点什么,可以主动给他划分一个“可以探索的区域”,帮他把动手变得安全又有益。比如给他一个盒子,里面放上坏掉的遥控器、小工具、纸板、泡沫箱,或者放一些广告纸、杂志,他可以随便撕……这样既满足孩子的探索冲动,又避免损失。

第二,当孩子因为情绪搞破坏时,家长不要马上纠正其行为,而是先发现、理解孩子的情绪,再引导其正确纾解。比如家长可以说:“你在发脾气,是不是因为刚才我没听你讲完?”“你可以生气,但不能摔东西。如果你想发泄,我们可以一起捶枕头,或者去阳台喊一喊”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先表达理解,再指出边界和规范,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家长要告诉孩子,情绪本身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但表达情绪的方式需要学习。

第三,建立一致的规则和后果,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家长需要保持对孩子设立的规则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哪些不行,这些标准是稳定的。比如说“东西可以玩,但要放回原位”“书不能撕,如果你撕了,这本书就收起来不让你看了”,比起规则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得到一贯执行。如果今天心情好就不管,明天心情不好就发火,家长的反复会让孩子更加焦虑、更加混乱。当规则清楚一致时,孩子反而会觉得安心,知道“我怎么做,大人会怎么反应”,这本身就是建立稳定关系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础。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他们在学习控制情绪、探索边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状况,这是正常的阶段反应,关键是家长怎么回应。一方面给他们空间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传达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当家长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在身边,帮他们找到安全又合适的表达方式,孩子就能在这样的互动中一点点学会控制自己,也能更清楚地感觉到父母的爱与接纳。这是家长能给孩子提供的最好支持,也是在帮助孩子成长为更有力量、更自信的人。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发现孩子总在“搞破坏”, 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