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章卫平 报道组 吴莉莉
11月27日,以“鲜动开化·‘味’力共富”为主题的2025年首届“钱江源·开化味道”厨艺争霸赛火热进行。来自各路的厨艺高手们展开精彩对决,为秋日的开化平添了烟火气与活力。
“本次大赛突出‘开化原生’特色,从经典的清水鱼、青蛳到创新研发的融合菜,每一道菜品都要求紧扣开化‘鲜动味蕾’的特色。”开化餐饮协会会长何峥嵘说,“评判标准细致到口味质感、工艺火候、创意特色等五大维度,通过这次比赛,为开化味道出圈助力。”
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也是一次对地方美食产业化、品牌化路径的积极探索。如何让开化味道香飘更远?从区域特色到全国品牌,开化味道的“破圈”之路要如何走?
以味为媒飘出圈
开化有着“中国生态美食之乡”“浙江美食之乡”等称号。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农产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开化味道。境内溪涧纵横、水质澄澈,为清水鱼、青蛳等水生食材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海拔千米的高山梯田与山地丘陵,成就了高山蔬菜、野生菌菇的独特风味。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理馈赠,让开化味道天然具备“生态、本真、健康”的标签,与当下消费者追求的饮食理念高度契合。
“我们以追求生态食材的原汁原味为本,开化味道既有古徽州菜品重油重色、味道醇厚的特点,又兼备浙菜清、香、脆、嫩、爽、鲜的长处,还普遍吸收了湘菜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的特色。其特点是选材朴实、用料广泛、讲究火功、保持原味,烹饪方法擅长蒸(炊)、炒、炖、煨,口味偏辣微咸,味纯清香,体现了原生态的独特性、多元化的包容性、大众化的普适性,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九大菜系’。”何峥嵘颇为自豪地说。
多方协同打造品牌
山水开化,膳待天下。近年来,开化县以打造“钱江源·开化味道”为突破口,努力打造美食百亿产业,让钱江源头的生态珍品走出大山、走上餐桌。目前,开化人在县外经营的开化菜餐馆有3000余家,其中“钱江源·开化味道”品牌门店50家,涉及杭州、衢州、绍兴、金华、舟山、嘉兴、南京等地。
本届大赛专业评委、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文化顾问俞柏鸿说:“开化美食的传播得益于政府、行业协会、餐饮店家的同频共振。这种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的态势,正是开化美食带动开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最佳实践。”
开化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发展中心文化场馆管理指导科科长张闽莉介绍,去年开化发布了42道必点菜品,这次比赛就是立足于这42道必点菜品开展的一系列竞技活动。希望通过开化美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开化、来到开化、爱上开化。活动现场,《“钱江源・开化味道”门店评定标准》《明码标价倡议书》和“百县千碗・品质好店”高德扫街榜相继发布。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与开化县餐饮行业协会在现场签约合作,这将为开化菜系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开化味道能否味动中国
如果说地理是开化味道的先天优势,那么标准化的食材培育与管理,则是其持续飘香的关键支撑。开化对42道必点菜品实行明码标价,背后是对食材品质的严格把控。针对清水鱼、青蛳等核心食材,当地制定了统一的种养标准、采收规范和品质分级制度,确保无论在哪家餐馆,消费者都能品尝到一致的风味。食材标准化带来的不仅是品质稳定,更激活了乡村产业的“源头活水”。市餐饮协会会长严春福对开化味道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充满期待:“通过‘合作社+农户+餐饮企业’的模式,可将餐饮门店与村庄的种养基地精准对接,形成‘订单式’生产。农户按照统一标准种植高山蔬菜、养殖清水鱼,餐饮企业保质保量保价收购,既解决了农户‘卖菜难’的问题,又为餐饮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食材供应。食材的标准化培育,让开化味道从‘餐桌美味’延伸为‘共富引擎’,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民间风味到区域公共品牌,开化味道的升级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本届大赛专业评委,中国烹饪大师、浙江省餐饮协会会长李林生说:“开化味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把开化味道打造成一二三产有效融合、高品质发展的金名片,需要突破理念、创新思维。从业者要弘扬工匠精神,以匠心巧思讲好开化美食故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让开化味道从‘地方特色’迈向‘省级名片’,朝着‘中国生态美食策源地’努力,为浙江餐饮‘走出去’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