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打破围墙 全城都是教室
成都市中小学生“城市课堂”正式启动
学生们走进鸿蒙生态(成都)创新中心,在真实的创新场景中上了一堂科技实践课。在“智慧银行”区域,轻点屏幕,金融数据瞬间“闪现”至大堂经理的手表上;在“人工智能六边形擂台”上,通过指令、手势识别,操控虚拟角色竞速闯关……28日,成都市中小学生“城市课堂”正式启动。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东湖校区、龙泉驿区航天中学的60余名学生走进鸿蒙生态(成都)创新中心,在真实的创新场景中上了一堂科技实践课。
此次活动是成都市推动中小学教育与城市发展资源深度融合的系列举措之一,旨在突破校园空间的物理限制,将整座城市变为学生成长的广阔课堂,让全市中小学生共享“没有围墙的学校”。
现场直击
在创新一线触摸未来生活
28日上午,在鸿蒙生态(成都)创新中心,学生们上了一堂“没有黑板”的跨学科课程,感知前沿科技脉搏。“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龙泉驿区航天中学高一(2)班学生陈巍然在深入了解鸿蒙技术在智慧金融、通信、家庭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后,兴奋地表示,“这次活动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让我们在体验中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原理。”
参观体验结束后,此次“城市课堂”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启。围绕“计算机视觉如何赋能智慧生活”这一探究性问题,同学们打开中小学AI通识教育平台,体验从人脸定位检测到数据采集、标注,再到模型训练,最终完成人脸匹配的完整任务流程。
“为了让前沿科技资源更适合中学生,活动前,我们与鸿蒙生态(成都)创新中心的讲师们一起结合实景研学,设计了互动性强、启发性足的课程。”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东湖校区信息技术老师刘昊宇表示,与传统课堂中依赖PPT或视频的“具象认知”不同,这种沉浸式实践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与生活,在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感知科技。
系统谋划
让优质资源全域“流动”
这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正是成都系统化整合城市资源、将其转化为育人优势的一个生动缩影。
成都现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280余万人,体量位居全国第二。全市已有365所中小学校与高校、企业、文博场馆等开展合作,共建974个教学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462门,并常态化邀请院士专家、“大国工匠”进校园,初步形成了城市资源全面赋能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前城市资源在分配和利用上,仍存在一定的‘校际差距’。要实现优质均衡,就必须打破学校的物理围墙,让资源充分‘流动’起来、‘下沉到校’。”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此,今年10月,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制定了《城市资源赋能教育发展工作方案》,其核心正是通过聚焦“思政德育、科技创新、实践探索”三大路径,系统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城市课堂”,推动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具体而言,通过“一区牵头、多区联动、全市共享”机制,推动科技场馆、文博遗产、创新实验室等优质资源转化为普惠性学习资源。同时,搭建市级“城市资源赋能教育共享平台”,定期发布资源供需清单,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资源点位、专家人才、共享课程等预约通道和共享载体。
课程为核
首批11个研学项目正式发布
记者观察到,在将优质资源“请进来”的同时,成都更注重以课程为核心,推动学生“走出去”,在深度研学中实现知行合一。
在课程研发上,成都加强馆校合作、校企协同,聚焦“红色记忆”“科创未来”“城市文脉”等主题,探索建立研学课程库,开发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将科技元素与人文底蕴融入教学全过程。
眼下,成都市已正式推出首批11个“城市课堂”研学课程,涵盖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等文化地标,以及成都超算中心、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四川大学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室、石室中学北湖AI学科融创中心、成都七中生命科学馆等前沿科技平台。
首批课程由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和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金牛区等中心城区及4所市直属学校牵头建设,其余区(市)县通过直播共享、课程共建、教师共培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推动“城市课堂”惠及每一名学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宋妍妍
摄影 张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