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新疆隐藏的千亿帝国:变压器产量全球第一,还顺手挖煤搞光伏,市场为何迟迟读不懂?

(来源:电能革新)

你绝对想不到,这家藏在新疆的“隐形巨头”,去年营收高达978亿元,距离千亿门槛仅一步之遥,但市场给他的估值却像个“传统老古董”。 更反常识的是,当新能源行业都在“拼价格、卷规模”时,它却默默把煤炭变成天然气,把特高压电线铺到了全球50多个国家,甚至一边挖煤一边造光伏板,用一套“左手发电、右手输电、中间挖矿”的组合拳,在行业周期里稳得像块磐石。 有人说它业务太杂,像个“杂货铺”,但当你发现它的变压器产量全球第一、多晶硅产能30万吨、煤炭储量够挖半个世纪,你会意识到——这根本不是杂,而是一盘精心布局的“风险对冲棋局”。

特变电工的故事起点,是1988年新疆昌吉一个被大雪压垮的小变压器厂。 当时26岁的技术员张新,面对73万元债务和半年发不出工资的烂摊子,带着53名员工从废墟里扛钢筋、修厂房。一场大火烧掉车间后,工人甚至自愿停发工资凑钱恢复生产,这种“共享发展”的基因,成了公司日后突围的底色。

37年后,这家小厂长成了资产超2200亿元的全球巨头。 但它的成长路径和一般企业不太一样——当别人专注深耕单一赛道时,特变电工偏偏要“四处开花”。 输变电、新能源、煤炭、新材料,这四大板块看似不搭边,却被它拧成一股绳。

它的输变电业务,是个隐藏的“世界冠军”。 全球变压器产量第一的头衔已经挂了多年,2025年上半年在国内拿下273亿元订单,海外更是暴涨88%,沙特一个高压变压器项目就砸下164亿元。 最关键的是,它能把电线电缆、变压器、变电站打包成“电力系统全家桶”,从非洲的农网改造到中国的特高压工程,直接输出一整套解决方案。

但有意思的是,这家靠电力设备起家的公司,居然还是个“煤老板”。它在新疆准东煤田拥有7400万吨年产能的煤炭矿区,2025年上半年光卖煤就收入88亿元。 不过它挖煤不单是为了卖,而是玩起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和“煤从地上走,气送全中国”的转化游戏。 投资170亿元建设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就是要将黑乎乎的煤炭变成清洁的天然气,打通能源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特变电工是个“低调的硅王”。 30万吨的多晶硅年产能,让它在全球光伏供应链里稳坐第一梯队。 尽管2025年多晶硅价格跌跌不休,公司却靠工艺优化硬是把成本压了下来,同时逆变器出货量逆势增长40%。 它甚至自己建光伏电站,截至2025年6月末,并网运营的电站装机容量已达4.25GW,发电45亿度。

这种“多元化”不是盲目扩张,而是精心设计的风险对冲。 2024年多晶硅价格战惨烈,新能源业务拖累整体利润下滑61%,但煤炭和输变电业务的稳定现金流,让公司扛过了周期低谷。 到了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就双双回正。

它的跨界协同能力,更像一场“左右手互博”的魔法。 比如新材料板块,用自备电厂的电能生产高纯铝和电子铝箔,形成“能源—材料—电子元器件”的闭环。 而在国际市场上,输变电项目常常带动新能源电站出口,用“设备+工程”捆绑销售打开海外市场。

2025年,特变电工的扩张步伐还在加速。 9月拟发行80亿元可转债投入煤制气项目,10月又并购曙光电缆切入核级电缆赛道。 这些动作瞄准的都是高端市场——核电、特高压、煤化工,哪一个都需要技术硬实力。

技术是特变电工最深的护城河。 2025年上半年,22项新产品通过鉴定,其中16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00千伏低噪声电抗器做到62分贝,比普通人聊天声音还小。而这一切,源于2005年张新在日本被拒之门的“耻辱”——当时日方以“企业人士不得入内”为由,把他挡在特高压试验场外。 回国后他砸30亿建实验基地,上千次试验后,终于在2008年研发出世界首台1000千伏特高压变压器。

如今的财报里,特变电工的资产结构透露出它的野心。 836亿元固定资产背后,还有156亿元在建工程,包括新能源电站、煤制气、几内亚水电站等46个项目。 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固定资产将飙升到1503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特变电工”。

市场对特变电工的误读,恰恰因为它打破了常规行业分类的认知框架。 当“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它一边在光伏、特高压领域插上绿色旗帜,一边深耕煤炭、铝材这些传统产业。 但特变电工的逻辑很现实:能源转型不是一刀切,而是一个“多能源协同”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它能用煤电支撑电网稳定,用多晶硅拉动新能源增长,再用特高压技术把电送到千家万户

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新疆隐藏的千亿帝国:变压器产量全球第一,还顺手挖煤搞光伏,市场为何迟迟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