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人民之城 幸福样板
风景宜人的白洋淀旅游码头。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千年大计,民心所向。“十四五”期间,雄安新区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以高水平管理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随着城市的拔节生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回迁新居环境宜人,“15分钟生活圈”成为标配,优质医疗教育资源触手可及……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五年来,雄安新区用“绣花功夫”般的精细化治理,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新,一步步勾勒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板。
宜业宜居,筑就幸福生活圈
拉框架、显雏形、展五新、聚要素、上台阶……最近五年,雄安新区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业服务功能,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智慧路网纵横交织,公园绿地星罗棋布,文体设施拔地而起,烟火气息持续升腾……生活在未来之城的人,真切感受到宜业宜居的幸福。
“以前在农村住的是平房,生活不方便。回迁后住进了崭新的楼房,各项设施非常完善,生活很舒坦。”回忆起回迁前后的生活,容东片区居民韩艳辉感触颇深。
2022年的2月1日是大年初一。那天的容东片区,红灯笼挂满街,中国结随风飞舞,首批回迁居民在新家里度过了第一个春节。
时至今日,雄安新区已经累计完成十三批次回迁安置工作,16.9万名群众喜迁新居。
告别低矮的平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居民们迎来了“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
“好球啊!老张,再来一局!”10月10日,位于贤溪社区的容西第一养老驿站里,63岁的居民王国松与“球友”张林进行乒乓球对决,两人你来我往,在汗水与欢笑声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平日里,王国松把孙子送到仅一街之隔的幼儿园后,便会来容西第一养老驿站。他的家离这两个地方都很近,走路仅需十分钟左右。
除了养老驿站,贤溪社区还有社区食堂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食堂,仅需花几块钱就能吃到健康可口的饭菜;贤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等十余个科室,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从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入手,我们全力推进全龄友好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贤溪社区工作人员闫孟介绍,社区内吃、购、医、养等功能一应俱全,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基本都能满足。
就业创业,也能在“家门口”实现。
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雄安新区统筹居住和就业,优化职住空间布局,在产业集聚和疏解集中落地区提前谋划居住片区建设,让居民实现“家门口”上班,避免长距离通勤的苦恼。
与此同时,雄安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促进居民就业。
雄东片区打造了“零工驿站”“雄业创工坊”“雄业创新坊”以及就业创业示范街区,“上楼安居、下楼就业”的社区就业服务初见成效。
“每天走路就能去上班,既能赚钱还能顾家。”不久前通过雄东片区“零工驿站”找到社区养老护理工作的居民李兰对工作很满意。
最近五年,雄安新区的烟火气愈来愈旺。
在雄安奥特莱斯,居民畅享购物乐趣,看脱口秀演出;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寻环XLOOP商业环廊,居民在几何书店读书,在周末音乐小酒馆的旋律中放松身心;在雄安·老字号商业街,居民品尝北京同仁堂、天津迎宾、宁化府陈醋等老字号的味道……
最近五年,越来越多疏解人员来到未来之城。
由首都北京奔赴未来之城,雄安这个“新家”让他们时时感受到幸福。持续推进京雄“同城化”,雄安用一系列暖心举措,让疏解人员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创新政务服务。目前,北京市区两级35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云窗口”在雄安跨区域无差别办理,209项资质资格互信互认落地见效。疏解人员在雄安能畅享办事便利。
出台暖心政策。在住房上,目前,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已全面实现京雄“同城化”,疏解人员在新区购房可以提取在北京缴纳的公积金;在教育上,雄安保障疏解人员子女在新区入学,并上线京籍疏解人员随迁子女转学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便利转学服务;在医疗上,雄安建立“基本+补充”的职工医保制度,创建全国唯一省域内单独医保目录,让疏解人员享受高水平的医保待遇……
优化疏解服务。开通“@雄安—疏解诉办”H5平台,设置12345服务疏解专线,推出“@雄安—疏解之友”微信群……雄安用贴心周到的服务,为疏解人员高效解决难题,保障其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来雄安后,我租了两室一厅的房子,每个月房租仅1000多元。上班仅需十分钟左右,下班能去青年夜校上课充电,生活多姿多彩。”在雄安某疏解企业工作的青年江曼说,美好的生活场景让她在雄安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书香绿韵,描绘诗意栖居图
碧波荡漾,百鸟翔集。秋日的白洋淀,在华北平原上铺开一幅壮丽的金色画卷。
宜居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民生福祉。五年来,雄安新区持续推进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将“绿色”深深刻入城市基因。
深入实施科学补水、生态清淤、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五大工程,雄安新区全力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2021年以来,白洋淀淀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在治水的同时,新区加强鸟类栖息地修复与保护,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建设2个生态鸟岛,白洋淀全域设为禁猎区,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
2022年7月,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处工作人员在白洋淀进行监测考察时,一只青头潜鸭雌性成鸭带着4只可爱的小鸭出现在望远镜镜头里。经专家确认,白洋淀成为青头潜鸭繁殖地。
如今,青头潜鸭已经在白洋淀“安家”,种群数量从最初发现时的个位数增加到300多只。
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90种;鱼类增加至50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23种……“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千年秀林”工程也在深入推进。
经过努力,雄安目前已累计造林48.3万亩,绿化面积达74.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5.1%。
雄安郊野公园、金湖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家门口”的公园建成,构建起宜人便民的公园体系,“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处处是游园”成为现实。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利好。
“雄安图书馆藏书丰富,智慧化水平高,还设置了幼儿及少儿阅览区,我和孩子都喜欢来这里读书。”10月18日,容东片区居民周华带着8岁的儿子,在雄安图书馆里度过了一上午的阅读时光。
作为雄安新区首个城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雄安图书馆一开馆,便立即成为热门“打卡地”——数据显示,自9月27日正式开馆至10月8日,雄安图书馆累计入馆量达13.6万人次。
与雄安图书馆一街之隔的雄安体育中心,已经承办2025赛季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常规赛第一阶段比赛、国际女子篮球邀请赛、国际青少年足球联赛等高级别赛事;坐落在白洋淀的荷花淀派文学馆,通过声光电技术复原孙犁笔下的芦荡渔舟,成为新区群众感受荷花淀派文学的重要场所……
最近五年,雄安新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地标”,为人民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提供了载体平台。
硬件设施持续升级,“软件”配置也更加多元。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雄安非遗游园会暨2025京津冀非遗联展举行,京津冀三地非遗“绝活”一一亮相,给居民带来别样的体验;“活力新次元·雄安第二届X青年艺术节”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寻环XLOOP举办,多种形式的潮流文化和艺术体验活动充分展现了新区的青春活力与创新魅力。
“永不落幕的电影节”、“北京优秀演艺进雄安”、雄安舞狮大会等众多优秀文化活动接连上演……五年来,雄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行走在如今的雄安大地,既能推窗见绿、漫步入园,又能感受书香浸润、体验多元艺术,享受“诗意栖居”。生态环境的优美与精神文化的丰盈,使得未来之城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民呼我应,精治善治暖民心
容东片区翠秀庭1号楼1单元B2层,通往车位的人防门有一道槛。居民马春林的母亲已经93岁,每次带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都要三个人一起抬着轮椅,才能跨过这道槛。
今年7月,马春林向罗河社区反馈了这道槛的问题,社区立即与物业、总包单位等进行协商研究,随后在人防门上安装了一套移动式门槛斜坡垫,彻底解决了问题。
一道门槛,连着民心。社区牵头,将物业、市政、卫生、警务等各有关单位纳入其中,形成资源整合的“联合舰队”,共同响应居民需求——雄安新区推出的“一呼联应”工作机制,成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获得了无数居民的赞扬。
最近五年,雄安新区在城市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栋一本,一户一页——在南文营社区便民服务站副站长陈楚嵘的文件柜里,整齐码放着辖区73栋楼3764户的73本民情台账。
随手翻开一本,上面的事项可谓事无巨细:谁家的燃气需要安检预约,哪户的老人需要定期回访……这些家庭琐事,构成基层治理最真实的“民生图谱”。
雄安新区在各个社区持续开展“大走访”,认真做好民情台账,并依托台账构建起“需求—响应—反馈”的完整链条,将为民服务做到实处。
“社区工作者经常上门走访,将我们家的情况记录在民情台账中。每次看到厚厚的台账,心里就有一种踏实感。”容东居民张英深有感触地说。
不仅大力创新为民服务举措,雄安新区还整合培育多元社会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让广大居民从社会治理“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城治理的创新之路。
“广场缺少座椅,爷爷奶奶休息不方便。”
“我设计的垃圾投放环保标语‘向我扔’被采纳啦!过几天就能打印出来贴到小区垃圾桶旁边了。”
…………
近日,在容东片区张市社区“红领巾议事会”的讨论现场,孩子们手持自制提案卡,用稚嫩的声音为社区管理“支招儿”。
今年3月,张市社区成立容东片区首个社区少工委,创新搭建“红领巾议事会”,通过“儿童提案—家庭协作—社区落实”的三级架构,让132名社区“小主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从少年儿童到青年人再到老年人,从回迁居民到社区能人再到疏解人员,从志愿者队伍到社会组织再到商家和物业……雄安新区广泛发动全龄居民参与、引入专业化服务资源、创新可持续运作机制,绘就城市治理“同心圆”,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
从“15分钟生活圈”的便捷温暖,到商业街区的烟火气息;从图书馆的浓浓书香,到体育中心的欢声笑语;从民情台账里的温度,到“红领巾议事会”中的坦诚……“十四五”时期的雄安,将“人民至上”理念深深刻入城市肌理,绘就了一幅绚烂多彩的人民幸福新图景。
(康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