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骜
“‘十四五’时期,密云区争当守好密云水库、打好生态牌、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三好生’,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金名片’。”昨天,在北京市“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密云区委副书记、区长于海波表示。
密云水库五年来向下游生态补水超20亿立方米
全力以赴守好密云水库,精心涵养“一泓碧水”。五年来,密云区坚持把水源保护作为全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责任,确保密云水库绝对安全。
在上游保水方面,推动“两市三区”保水共同体建设,探索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密云水库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深化护林保水,高效实施水库周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改善提升森林质量12万亩。
在库区保水上,持续强化库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水库24小时巡查管护;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高标准推进密云水库防灾减灾及蓄水能力提升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河长+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落实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充分用好市级水源储备成本资金,加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
在科技保水方面,建成国内首个大型水库水环境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生态保水防火瞭望平台等设施,综合利用无人机、无人船、智能监控等设备,构建“水陆空一体化”立体巡查体系,实现全域全时保水。
于海波介绍,目前,密云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十四五”期间,累计向下游生态补水22.4亿立方米。
“十四五”期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超100亿元
五年来,密云区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激活绿色发展潜能。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功发布国内首个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认证地方标准,建成全市首家生态产品体验店,密云水库鱼、中华蜂崖蜜等在全国生态日生态产品推介展示会上亮相。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密云水库鱼”实现全域有机认证,蜂产业规模保持全市第一,密云区被列为全市唯一的西红柿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荣获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称号,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区。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出赏花踏青、亲水避暑、温泉疗愈等5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空中观览线、古北水镇、日光山谷、村咖、飞鸟与鸣虫农场等文旅融合新场景,成功举办密云马拉松、环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精品赛事,累计建成134家市级乡村民宿、33家“云水之家”特色精品民宿。
于海波表示,“十四五”期间,密云区乡村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次持续保持生态涵养区首位,旅游综合收入达102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倍,获评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中国康养旅游城市、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全国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区)等称号。
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跃居生态涵养区首位
五年来,密云区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布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中,怀柔科学城东区建设提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科学+城”的形态逐渐形成。
“1+5”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全部建成投运,其中,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怀柔科学城东区科研院所累计斩获6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创新资源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落户密云并开工建设,启动区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中关村密云园引进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级工厂项目并投产运营,新能源智能汽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关村密云园测控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增至204家。
“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645家,跃居生态涵养区首位。”于海波说。
他表示,展望“十五五”,密云区将严格落实《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条例》,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守好密云水库、打好生态牌、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