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上汽大众十年“繁星计划”:重塑汽车行业教育公益边界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上汽大众“繁星计划”希望小学公益探访活动走进湖北恩施利川。近30人的志愿者团队由媒体、周边城市车主、中国青基会代表、青少年发展导师、经销商与企业员工组成,在三天时间里,他们与当地希望小学的学生一起完成STEM科学课、朗读与音乐课、历史互动课以及文化体验活动。孩子们在组装太阳能小车和设计校园垃圾车的过程中接触科学原理,也在朗读、音乐和交流环节中建立表达能力。伴随土家族舞蹈与利川红广播操的加入,此次探访呈现出科学、人文与地域文化同框的课堂图景。

这不仅是一次课堂走访,更是“繁星计划”十年发展逻辑的现场呈现。自2015年启动以来,上汽大众累计捐赠超过2100万元,在全国援建11所希望学校,使两万余名青少年受益。从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到2023年全面升级为聚焦STEM课程与教师培训的“繁星计划”2.0,这一公益行动逐步从物资捐赠走向系统化能力建设。

这背后,中国教育公益的发展重心也发生转变。过去十年,乡村学校硬件条件提升明显,但课程资源、教师能力与学习体验仍是发展短板。在此背景下,拥有工程技术与组织体系优势的汽车行业正成为教育公益的重要参与力量。“繁星计划”的十年轨迹,也折射出行业介入教育公益方式的不断深化。

教育公益重心迁移

车企成为深度参与者

教育公益是社会捐赠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中国慈善捐赠2024》显示,教育领域捐赠规模占比接近四分之一,是仅次于医疗的公益方向。随着乡村学校硬件改善,公益需求开始从“建教室、补物资”向“补课程、强能力”转变,乡村教育的发展瓶颈逐渐集中于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与科学教育的缺口。

在这样的趋势下,汽车行业逐渐成为教育公益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汽车产业在工程、材料、力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积累深厚,与STEM教育涉及的科学与工程体系天然契合。其技术基底能够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是其他公益主体难以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汽车行业具有广泛的用户网络、成熟的经销商体系和供应链协同能力,使企业能够在教育公益中构建稳定的志愿者系统和组织基础。

STEM教育在中国快速兴起也推动行业公益的进一步深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设立,使科学教育在政策与国际合作方面获得强有力支持。但在乡村地区,科学教育往往处于启动阶段,缺乏课程、缺少师资、教学方法单一,这正是社会力量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因此,汽车行业的公益模式开始从“捐赠物资”转向“提供能力”,从一次性公益走向长期陪伴。上汽大众“繁星计划”的十年演进正映射了这一趋势:公益的核心不再是资源本身,而是围绕学校教育体系建设展开,使公益从企业责任延伸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十年演进

从硬件改善到教育体系建设

“繁星计划”启动于2015年,早期重点在改善乡村学校的物理条件。从校舍、图书室、美术教室到计算机房与体育设施,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使乡村孩子拥有了稳定、安全的学习空间。十年来累计2100万元捐赠覆盖多省,11所希望学校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硬件改善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随着教育需求从硬件转向课程,“繁星计划”在2023年迎来重要转折。升级后的“繁星计划”2.0以STEM 教育为核心,形成课程研发、教师培训、课堂实施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体系化结构。上汽大众与中国青基会共同研发适配乡村学校的科学课程,从太阳能运输车、设计垃圾车到捕虫器制作,将科学原理融入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动手中理解工程逻辑。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开发,使课程更贴近真实工程。

教师培训是这一体系的关键。为破解乡村教师在科学教育上的经验不足,2023—2025年,“繁星计划”组织三期线下与两期线上培训,覆盖8所希望小学超过400名教师,使科学课堂从公益体验变成学校的常规课程。

“一路童行”探访行动则构建起公益的反馈机制。在湖南湘西的课堂中,学生因科学课程变得更具表达力;在河南安阳,甲骨文书法课与STEM课堂并行,文化与科技在校园共存;在恩施,土家族文化被自然融入课堂体验。这些活动使公益不再是一次性输入,而成为不断迭代、持续优化的教育体系。

十年来,“繁星计划”以硬件建设为起点,以课程体系为支撑,以教师培训为核心,以持续探访为机制,形成了立体化的教育公益结构。

文化共融与持续互动

让公益融入日常课堂

恩施探访构成“繁星计划”体系化建设的落地样本。学校最需要的打印机、体育器材等物资得到精准补足,为教学运行提供实用支持。

科学课程根据年龄差异设置不同内容。低年级学生通过组装太阳能小车理解能量概念;中高年级学生在设计校园垃圾车、搭建汽车模型中掌握工程逻辑。课程贴近校园生活,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习科学,而教师也能在此基础上延展课程,使公益真正融入日常课堂。

人文课程补足乡村学校普遍薄弱的表达与审美训练。“混知文化”团队的互动历史课、同行媒体与车主的音乐与朗读课程,让孩子在更开放的课堂中建立表达信心;“一路童行”沙龙围绕成长规划与学习方法展开,为孩子提供更具方向性的学习支持。

地方文化的融入让课堂更加立体。土家族舞蹈与利川红广播操不仅是文化展示,更是情感纽带,使学生活动中充满地域身份认同。公益因此不只是外部力量的输入,而是与乡村文化共同构建新课堂。

更重要的是,“繁星计划”在反复探访、教师反馈与课程迭代中形成长期机制,使公益成果持续在学校内部发育。多地反馈显示,学生在科学与表达上的进步显著,教师也在跨学科教学中积累经验,乡村学校的教育结构因此变得更加多元。

在教育公益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上汽大众“繁星计划”展示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公益方式:以工程能力转化课程,以教师培训构建内生动力,以文化共融增强情感连接,以长期机制确保可持续性。这一体系正推动乡村教育的软实力建设,也为汽车行业的公益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来源:北京商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上汽大众十年“繁星计划”:重塑汽车行业教育公益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