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黄河涛声入茶来

赖文秀

冬日兰州,别有一种沉静的气度。

临河的茶摊,我寻了把竹椅坐下。此时的黄河,河水在低温下流淌得格外迟缓,明黄的水泛着点点的光泽,蜿蜒如一条思绪深沉的巨龙。

岸边柳树挺立着,遒劲的枝干上挂满黄叶,呼啦啦地随风在澄澈的蓝天下舞动。远处的皋兰山轮廓分明,有种苍茫感。冬日的黄河边,整个天地仿佛褪尽了铅华,显露出最本真的模样。

摊主是个和蔼的本地老人,他娴熟地抓了一个茶碗在我面前放下,一把青茶垫底,放入晶莹的冰糖、红艳的枸杞、饱满的桂圆、厚实的红枣,最后添上几粒芝麻、几片核桃。“这是我们甘肃的特色,三炮台。”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再无多话。

老人提起长嘴铜壶,一道滚烫的水柱凌空注入茶碗,各色干果在水中上下翻腾,只见茶叶片渐渐舒展开来。轻轻刮动茶碗,轻轻啜上一口,那浓烈的滋味在唇齿间流转。茶的凛冽苦韵就着冰糖的甘甜、干果的香气,在热水的激发下慢慢释放,恰如黄河文化在这里层层积淀,品得出岁月的悠远。我的目光不由得投向远处那座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听闻当年建桥的所有材料都是从德国一路漂洋过海后铁路运输,再经骡马或人力运输抵达兰州。这一路的艰辛才铺就了这座黄河大桥。虽过百年,它的钢铁骨架在冬日清朗的天光下依然显得格外分明,见证着兰州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正如碗中这渐次化开的甘甜,这座桥所承载的,正是这片土地从苦涩化为甘醇的滋味变迁。

老人稳稳地将第二道水注入,碗内再次翻腾。依照当地人的饮法,三炮台需用碗盖轻轻刮拨,徐徐啜饮。茶汤不再清苦,与果香不再泾渭分明,彼此渗透,口味更为圆融。茶水在碗中回旋的样子,多像河面上那些缓缓转动的漩涡——冬日的黄河呵,收起了汛期的奔腾不羁,将磅礴气势内敛为深沉有力的涌动。夕阳开始西沉,落日的余晖将黄河染红,水流携着碎光,古老的水车与都市的灯火、沉静的白塔景致相印。一边是历史的呼吸,一边是时代的心跳,品一口温润,品出了这片土地的包容——古老与现代,粗犷与细腻。它们在黄河的浅唱低吟中和谐共生,凝聚成一股温暖的脉动,或关于时间,或关于历史,在我的心头缓缓地流淌。

第三道水徐徐注入,茶味渐淡,余韵却愈发绵长,那抹甘甜始终不散,就像黄河水养育的这片土地,内里蕴藏着最坚韧的生命力。它看似平静,用缓慢的流速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这寒冷的季节里,孕育着来年的生机。

当最后一抹余晖散去,我添了最后一道水。这盏三炮台,初品是风土,再品是岁月,终品成了山河的注脚。黄河就在我的茶碗里,黄土高原的厚重、丝路驼铃的悠远、黄河涛声的绵长,都在这方寸茶碗里相生相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黄河涛声入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