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评论员 张守营
糖葫芦卖到98元甚至198元一串,有人觉得太贵,也有人毫不犹豫地购买。这不是段子,而是当下消费市场的真实写照。奶皮子糖葫芦的迅速走红,折射出年轻人消费行为中的一种趋势——K型消费。
简单来说,就是“一边节省,一边大方”。日常消费中,他们精打细算:寻找平价替代品、等待促销、拼单凑满减。然而,一转身,面对98元一串的糖葫芦,却可能轻松下单。这并非矛盾,而是新一代消费者的理性选择:K型消费的本质,是在基础消费中追求极致性价比,同时在能够带来情绪价值的事物上,愿意支付溢价。
他们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更加清醒:不愿为虚无的品牌光环多付钱,却甘愿为“我喜欢”和“我认同”的感受买单。年轻人心里清楚:奶茶可以选平价款,衣服可以在拼多多解决,但“我在北京三里屯打卡最火糖葫芦”所带来的社交满足感、情绪释放,以及“我在认真生活”的自我确认,是无法打折的。
市场的反应总是迅速而敏锐。消费需求一旦显现,供给随即跟上。美团上相关订单月增幅达109%,盒马、瑞幸乃至街头小摊纷纷推出类似产品。这正体现出有效市场的灵活性:热度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
然而,市场有时也难免短视。一旦大家蜂拥而上,乱象便随之而来:原料奶皮子供应紧张,价格成倍上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人尝过之后大呼“太腻”;价格虚高问题突出,成本仅十几元的产品,售价却能逼近百元。K型消费中重视的“心价比”,在某些情况下被扭曲成了“价格刺客”。
这时,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关键不在于直接叫停或提供补贴,而在于制定规则、稳定预期、促进产业升级。
首先,标准需要跟上。奶皮子糖葫芦应该算作现制小吃还是预包装食品?其糖分、热量、原料来源等信息是否应该明确标示?消费者有权知晓这些内容。
其次,供应链需要支持。不要让网红产品卡在原料供应上。地方政府可以引导产区建设标准化工厂,让“草原风味”能够实现稳定、批量的供应。
再者,创新需要引导。鼓励企业超越简单的“贴片式创新”,研发奶皮子的新形态、新口味,推动产品从“爆款单品”向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风味品类”进化。
K型消费并不是一时的泡沫,它已成为新的市场现实。年轻人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愿意为自己热爱、认同的体验支付相应的价格。他们既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也毫不犹豫地为认可的价值付费。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负责激发“活力”,让百花齐放;政府则需维护“稳定”,确保行业健康发展。活力带来创新与丰富,稳定则保证市场能够走得长远。
回顾过往,蛋挞、奶茶、螺蛳粉等产品都曾经历过爆红、混乱,再到沉淀的过程。奶皮子糖葫芦能否从一时的热点转变为常驻商品,不取决于热搜、黄牛或炒作,而取决于市场力量能否充分、健康地发挥作用,政府能否适时提供规范与支持,以及年轻消费者是否持续认可其价值。
爆红或许是偶然,但能够留存下来,则必然依赖于市场、政府与消费者三方的清醒与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