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潘越
依托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技术集成构建起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构建出近乎逼真的沉浸式教学场景,模拟真实的实践场域,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思政教学。因此,虚拟仿真实验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感染力、吸引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伴随前沿科技的迅速崛起,思政课教学经历深刻变革,把牢数字化发展的赋能契机,用数字优势培育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促成思政课教学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这是当下思政课教学立足数字化背景应回答好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
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虚拟仿真实验赋能坚持推动思政课教学因时而新,不断适配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偏好和学习需求,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为重要考量主导思政课教学转型。虚拟仿真实验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为打造沉浸式情境、重构思政课教学场景、优化思政课学习体验、强化学生理论认知等提供助力。因此,应把握赋能机遇,构建参与式思政课堂。
运用场景还原技术,促进理论认知。一是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学模式,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将理论知识、文字描述转变为可感可知、立体多维的知识信息,通过图片、语音等的融入,将哲学理论、思想观念、党史知识等抽象深奥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可感、可视、可听、可触的知识模态,帮助学生直观建构理论知识、增进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二是相较于传统的离身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赋能使具身式教学成为可能和现实。虚拟仿真实验能够进行场景还原和场景再现,复原思政课教学涉及的历史场景、历史事件等,让学生以第一视角沉浸式感受、具身式体验,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建构知识、观察历史、聆听先辈教诲等,增强学生历史认知与文化认同。例如,南京林业大学开发的“百万雄师过大江”虚拟仿真项目模拟再现战争情境,学生借助外界穿戴设备可瞬间置身红军战争情境中,沉浸式感受战争之路的艰险、红军战士的坚韧及其对信仰的坚定,在共感、共历、共情中实现知识建构。
实践式自主探究,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的应用,在促进学生知行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赋能,让学生在具身情境中进行知识转化和行为选择,同时为教师的随堂观察和效果反馈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以知导行,确保所学理论可应用。虚拟仿真实验赋能下,模拟多元教学场景,为情景化思政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模拟社会情境和社会现象,为强化学生价值判断、行为选择、文化认同等提供支持。比如,构建乡村振兴虚拟场景,让学生扮演基层干部,聚焦资源统筹、利益协调、方案制定、生态治理、文旅融合等进行模拟实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策;构建社区治理实践情境,让学生扮演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为协助开展政策宣传、征集改造意见、调解邻里纠纷等建言献策,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构建道德两难困境场景,观察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道德思辨,同时对学生的道德选择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引导,助力其养成正确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品质;构建“环保+思政”“建筑+思政”等多元课程思政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疾病诊疗过程中心怀家国、敬畏生命,在设计内蕴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主题建筑的专业实践中强化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自觉。
互动式交流协作,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虚拟仿真实验的应用,可为打造主体间的交互式、师生共创的新型思政课堂提供支持。虚拟仿真实验赋能下,打造新型思政课堂,增进师生主体间的互动,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自主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互动教学中强化思政引领。将内容讲授、仿真实验、小组合作、互动研讨、总结交流等教学模式有机串联起来,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情境中,通过组织开展小组合作、互动研讨、集体探索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意愿。同时借助多媒体操作设备、智慧显示屏等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教育指导、纠偏指正、思路点拨,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中释放学生的主体潜能、激发其内生动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另外,在虚拟仿真实验情境教学中引入弹幕互动、闯关答题、知识竞赛、分享讨论等,为学生营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强化主体驱动;推动教师以“数字分身”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由“AI思政教师”承担一些基础性、重复性、程序性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将教师从繁复的教学重担中解放出来,帮助其释放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将注意力转向主体间关系的维护、情感关怀、人格培育等方面,继而为打造互动式思政课堂高效赋能。
动态式评估反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传统的思政教育以线性教学为主,而虚拟仿真实验可为打造去中心化、多元化、扁平化的传播供给格局提供支持,还可依托实时测评、智能反馈、动态捕捉功能精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为教师优化供给方案、增强供给实效提供决策依据。迭代更新、反馈优化中促转型优化。传统的思政教育评估多依赖阶段性的学业测试和教师的随堂观察,而虚拟仿真实验赋能催生了智能化、精准性、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虚拟仿真实验可对学生微表情、眼动轨迹、学习痕迹等进行动态捕捉和量化分析,继而对学生接受度、满意度等进行监督反馈,为引导思政教育粗放式转向精准性打造“评价—改革—再评价”闭环育人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和路径依循。另外,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思政课教学以依托技术赋能强化个性教育供给,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因此,教师可基于动态评估结果,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定制化教学服务,为学生“私人订制”专属课程资源、学习服务和推送实验内容,打造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服务体系。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协同育人视域下林业高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优化建设研究”(2023SJYB01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