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传递博爱温暖 倾心服务民生

“多亏红会志愿者手把手教心肺复苏,以后遇到紧急情况再也不慌了!”在城西区文汇路社区服务站的应急培训现场,居民李大爷用模拟人反复练习按压动作;与此同时,大通县良教乡白崖村的帮扶队员正为困难农户送去越冬衣物,市红十字医院的义诊台前,医护人员正细致地为老人测量血压……这些忙碌而温暖的身影,正是西宁市红十字会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倾心服务民生的生动写照。

把准精神“方向盘”

“全会说要‘完善社会治理’,放到咱们村,就是红会帮着解决养老、救助的事,就是大家一起学应急知识护平安。”在大通县良教乡白崖村的宣讲会上,西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用“家常话”宣讲全会精神,没有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结合村民关心的救助政策、应急技能,把“大道理”讲成“身边事”,让在场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参与。

这样的“政策+实践”宣讲,已成为西宁市红十字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方式。如今,西宁市已建成基层红十字会组织309个,发展会员1604人、志愿者1626人,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道服务网络。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以“政治之红”引领“博爱之红”,为践行全会精神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织密救助“保障网”

“感谢红十字会的帮助,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我们心里也踏实了。”家住城中区的王女士握着红会工作人员的手再三致谢。作为困难学生家长,她此前一直为孩子的学费发愁,西宁市红十字会“博爱助学”活动及时送来救助金,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西宁市红十字会以“博爱夏都”品牌为抓手,推出多元救助举措。物资资金方面,累计接收捐赠款物700余万元,远超年度目标10倍;“博爱送万家”活动为市直78个单位联点帮扶村以及宗教场所、兄弟市州调拨644.2万元物资,慰问1.4万户困难群众,有效助力全市乡村振兴。

针对“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市红会精准发力。一年来投入100万元支持全市50家农村、社区幸福食堂,让老人吃上热乎饭;为市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及民办养老、星光儿童托养机构捐赠款物40万元,守护孩子成长;开展博爱助学、助医、助困活动,累计救助400名困难妇女、320名困难学生,为16名残疾群众提供康复治疗,市县(区)两级联动常态化帮扶大病患者20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00万元。今年组织献血2.36万毫升;累计登记1.8万名器官捐献志愿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3297人份(新增276人份),成功捐献10例,两项数据居全省首位;为83名捐献者办“博爱公交卡”,让生命接力更有温度。

激活基层“新动能”

“各族群众一起学急救、做公益,邻里关系越来越近了!”在多民族共居的城中区前营街社区,“民族团结+红十字”的“1+N”工作模式深受好评。该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联动红会、联点单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石榴籽+小课堂”应急培训、“爱心蒸馍馍”便民服务,让民族团结与红十字精神相互交融,成为基层治理的“新抓手”。

这样的创新实践,在西宁全市多点开花。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1260名队员将医学专业与志愿精神结合,年均开展牧区义诊、健康宣教、赛事保障等活动超百场,服务时长超万小时,4个精品项目获国家级奖项;西宁市红十字医院(市中医院)构建“党总支领导、多部门协同”格局,累计开展大型义诊4300余人次,为4.5万余人次落实医疗费用减免,创新“九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为群众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

高原夏都,博爱同行!西宁市红十字会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将政治责任、民生情怀、创新精神融入人道事业全过程,用一件件实事、一个个善举,把党的温暖传递到群众心坎上。

(记者 措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传递博爱温暖 倾心服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