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吴映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深秋时节,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区一座古朴的小院内,一棵高大的皂荚树静静地矗立着,一串串饱满的皂荚挂在枝头,给校园妆点出一片秋日的景观。
上世纪40年代,这里是川大女生院的所在地,女生们用这棵树上结的皂荚洗发、洗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生活在这里的女生中,有一个特别的人物——共产党员江竹筠。
皂荚树下的浮雕还原了江竹筠和同学们当年的生活场景。四川大学供图作为红岩英烈,江竹筠更出名的名字是“江姐”。1944年,为隐蔽身份开展地下工作,江竹筠化名“江志炜”,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开启了两年多的求学时光。
很长一段时间,江姐在川大求学的经历鲜为人知。2018年,这段尘封的历史被重新擦亮。当时,四川大学党委决定深入挖掘校本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师生的血脉。
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深入挖掘江姐在川大求学的事迹和史料,基于江姐当年生活的川大女生院旧址建设江姐纪念馆,为川大师生留下一笔精神遗产。
“江姐是家喻户晓的革命英烈,也是川大校友。以她为切入点建设纪念馆,能让更多人了解川大的革命传统和川大校友的革命事迹。”四川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办公室主任毕玉说。
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四川大学供图一场史料寻访工程随之启动。为尽可能还原历史,由川大师生党员组成的项目团队深入江姐的家乡四川自贡、江姐关押地重庆渣滓洞等地,系统搜集整理这位校友的历史足迹。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2019年11月,江姐纪念馆正式开馆,并加挂“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的牌子,系统展示以江竹筠为代表的70余位川大英烈群体的革命事迹。时年104岁的原中共川康特委副书记、书法家、文学家马识途先生为江姐纪念馆手书的牌匾,如今悬挂在院外大门上方。
走进院内,一尊汉白玉雕塑引人注目:一名短发女学生身穿旗袍,捧着一本《普通植物学》,微微颔首,凝视着前方。碑座上刻有杨尚昆同志题写的“江竹筠烈士”五个大字。
江姐纪念馆内的江姐雕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毕玉介绍,这座雕塑是根据江姐入学登记表上的真实照片创作而成的,所选择的这本书是江姐所就读的植物病虫害系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馆内陈列了一些过去从未展出过的珍贵档案,如江姐转系登记名册、领取四川大学困难补助名册、休学登记名册、在华西协合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记录”等复制件。
这一系列档案的发现,也意外地为江姐的儿子彭云明确了出生日期。当毕玉把档案中的一份出生证分享给彭云之子彭壮壮后,他非常感动,因为他父亲此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究竟何时出生。
另一面展墙上,一张小小的、边缘已泛黄起皱的信纸,也令参观者动容。这是江姐在渣滓洞监狱中用竹签作笔,蘸着棉花灰调制的墨水写下的托孤遗书: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49年11月,江竹筠在重庆歌乐山壮烈牺牲,年仅29岁。她的遗书复制件如今陈列在母校的展柜里,其字里行间蕴含的对孩子的深切期望,也感动了无数参观者。
江姐纪念馆里陈列的江姐遗书(复制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每每念及这段文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宁莹辉都深感震撼:“为理想献身从不是一句空话,我能感受到江姐面对牺牲时那种宁死不屈的气节。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离不开无数个像江姐这样的英雄为我们作出的奉献。”
展厅内的一张烈士登记表显示,江竹筠是从川大农艺系肄业的,“这也成为印证‘江志炜’与‘江竹筠’是同一个人的重要证据。”毕玉说。
在纪念馆的尾声部分,有一面特殊的红旗,它由数片叶子形状的皮革拼接而成。这面由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设计制作的旗子,灵感源于渣滓洞中革命者听闻新中国诞生后,凭想象绣制五星红旗的故事,象征着革命战士“落叶归根”。
毕玉表示,整个纪念馆的文本梳理、史料征集到展陈设计,都是由川大师生团队完成的。“这也是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一种形式。”
江姐纪念展厅。四川大学供图为了让江姐的精神代代相传,四川大学每年会组织新生到江姐纪念馆参观,并在全校遴选表现卓越的班级,授予“江姐班”荣誉称号,引导学子将江姐的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唐梓桓既是“江姐班”的学生,也是江姐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2020年,他第一次参观江姐纪念馆,便深受触动。
“我们以前看到的,大多是江姐作为革命志士的一面,但在这里,我们更多看到她作为学生的一面。”唐梓桓说,他也乐于跟观众们分享江姐青春时代的故事。“大部分学生与江姐当年在川大读书时的年纪相仿,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同为学生讲解员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苏苗苗,也在一次次与观众的探讨互动中渐渐成长。“解说词是有限的,有时观众会提出一些我先前未曾思考的细节问题,这督促我进一步查阅史料、深化理解。”苏苗苗说,这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先烈的认识,也让她感受到大家对这段历史的真诚关注。
如今,川大女生院内的那棵皂荚树长得更繁茂了,江姐纪念馆的参观者从树下经过,能看到用雕塑还原的当年川大女生在树下生活的场景。皂荚成熟的季节,馆方还会收集好皂荚放在一旁,供参观者取用,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感受江姐的青春印记。
责任编辑:原春琳 梁国胜
流程编辑:董志成
原标题:红色精神如何 “活” 在当下?川大江姐纪念馆这样作答 | 校馆弦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