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公募基金股权密集变更,同时伴随着大幅增资,背后股东“出钱”又“出人”。实力雄厚的股东入主后,基金公司获得了输血,在管理层、投研、销售等业务全面重构,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公募行业奋起直追。
多家基金公司变更股东并增资
自2023年以来,证监会网站上披露了多起公募基金申请变更百分之五以上股权的股东或变更基金公司实际控制人事项的进展,涉及国新国证基金、新华基金、先锋基金等二十余家基金公司。
新股东的到来往往伴随着增资。例如,在指南针成为先锋基金新的主要股东之后,先锋基金两次公告增资,一次是在今年4月,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至2亿元;一次是在8月,注册资本由2.05亿元增至2.3亿元。
今年3月,国新国证基金也发布了关于变更主要股东并增资的公告,国新资本有限公司成为主要股东,并认购了新增2.1亿元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为51.22%,基金公司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至4.1亿元。股权变化后,这家央企控股基金公司董事长、副总经理双双变更,由国新资本副总经理、国新证券董事张涵宇担任董事长。
再如,2023年,金融街集团成为新华基金实际控制人,2024年,金融街集团全资子公司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获批成为新华基金主要股东。随后,新华基金控股股东金融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原恒泰证券)和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增资8亿元,穿透后合计持有新华基金59.07%的股权,增资后,新华基金注册资本由2.18亿元增至6.28亿元。
今年9月,证监会核准新疆前海联合基金变更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批复,上海证券成为该公司主要股东,百联集团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此后,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管理层与董事会人事大变动,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等均有变动,由原上海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贺国灵担任总经理一职。
另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则因更名等事件受到关注。今年8月,华夏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中山分行行长、总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宣学柱出任北信瑞丰总经理一职。近日,北信瑞丰基金公告更名为“华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5年三季度,华银基金的规模快速增长,从上半年末的27亿元骤增至三季度末的207.9亿元。
新股东新气象
在公募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不少中小基金公司依托新的股东,在公司治理、人才建设方面展开大动作。
新股东入主后,治理架构的优化是转型的第一步。以新华基金为例,国资入主不仅使其大幅增厚注册资本,后续的助力还体现在人才、销售网络、投研、产品体系等多方面。过去一年,新华基金股东方先后委派银国宏、胡三明出任新华基金董事长和总经理,重构管理格局和治理架构。
“今年新华基金管理团队制定了打造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中小型公募的全新规划,一是在权益方面,重点推动主动管理、被动指数、量化投资;二是在固收方面,侧重发展固收+产品;三是在专户方面,以量化权益产品为核心持续发力。”新华基金向记者表示,新的实控人到来并增资,是一次从治理结构到战略生态的深度重塑,未来也将依托金融街集团业务生态,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对于中小公募而言,实力股东的入驻不仅意味着直接补充资本金,更能带来管理经验、渠道资源等多方面的助力。不过,如何借助股东资源打造业务特色优势,真正提升投研能力和服务水平,仍是中小公募在转型过程中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
“中小基金公司缺乏品牌效应,渠道议价能力弱、投研人才流失等问题比较严重,股东为公司提供了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但逆袭的关键还是在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和路径。”北京某小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表示。
为了自身的发展,中小基金公司将在业务上采取更聚焦的策略。华银基金表示,公司更加聚焦细分赛道,打造风格鲜明的产品线。在固收领域,进一步巩固业绩优势;在权益投资方面,集中资源布局新兴产业和细分行业龙头,并通过深入的行业研究和个股挖掘,打造业绩稳定、特色鲜明的精品权益产品。同时,公司积极探索量化投资、ETF等差异化领域,将以特色化标签构建市场竞争力。
在内部机制建设方面,华银基金表示,已完成薪酬与考核体系的修订。针对核心投研人员,推出业绩跟投计划,要求基金经理对所管理产品进行一定额度跟投,并将部分绩效转化为长期激励份额。在考核层面,将投研人员的考核周期拉长,弱化短期业绩排名压力,更加注重长期业绩表现和投资者获得感。此外,在渠道方面,在巩固传统银行渠道合作的基础上,强化对互联网平台的布局,线上渠道成为规模增长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