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7日电 (谷青竹) 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正式迈入“能思考、会行动、可协同”的智能体时代——“Deepseek时刻”的到来,标志着AI从单一能力输出的“工具型产品”,向具备自主决策闭环的“智能体系统”跨越。在此进程中,中国AI正完成从“中国制造”(应用模仿)到“中国创造”(算法原创)的战略转变,从全球AI竞赛的“跟跑者”加速成为关键赛道的“领跑者”,以性能比肩顶尖、成本实现普惠、算法勇于原创的独特路径,向世界提交“中国方案”。而在这场重塑产业格局的竞速赛中,长三角风头正劲——近一个月以来AI成果密集“上新”,加速成为智能体时代的“爆款策源地”。
技术突围:从“单点突破”到“全链领先”
从核心技术支撑来看,长三角AI大模型正为智能体搭建“最强大脑”,上海AI“独角兽”企业MiniMax的技术突破颇具代表性。10月底,该企业发布开源文本大模型M2,以仅10B的激活参数(总参230B)构建轻量级架构,在全球权威测评Artificial Analysis中跻身前五、位列开源模型第一,成为首个闯入全球文本模型第一梯队的中国开源产品。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科技巨头Meta在大规模实验中,采用了MiniMax原创的CISPO损失函数与FP32 Head技术——标志着中国AI算法首次被硅谷头部企业深度整合,技术原创力获得国际权威认可。
在M2模型震动全球AI圈后,MiniMax乘势推出技术“全家桶”,接连发布视频模型Hailuo2.3、语音模型Speech2.6与音乐模型Music2.0,构建起“文本+视频+语音+音乐”的全模态产品矩阵,标志着中国AI企业在全模态领域实现全面突破。
垂直领域中,长三角企业同样展现出“专精特新”优势。11月21日,南京南智光电发布国内首个光子专用大模型升级版,仅用半年时间,就将1.0版“能唠嗑”的知识助手,迭代为2.0版“能干活”的实战工具——系统可一键生成设计方案与核心参数,仿真效率提升30%,为光子芯片研发按下“加速键”。
合肥智象未来团队研发的“灵感智能体”,则以革命性技术创新重塑视觉创作流程。该技术将复杂的视觉内容创作转化为简洁的对话交互,用户无需在各类软件与平台间切换,在同一界面内即可完成文本生图、指令修图及视频生成的全流程操作。11月初,在全球多媒体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ACM国际多媒体会议上,智象未来团队凭借该成果斩获行业“金字招牌”——最佳演示奖,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多模态生成式AI初创团队。
场景赋能:从“实验室”到“生产力”的转化密码
长三角丰富的产业生态与庞大的消费市场,为AI大模型提供了“落地即实用”的场景土壤,推动技术创新快速转化为真实生产力。产自杭州的两款AI爆款应用“双子星”,便是最有力的佐证。
11月18日上线的蚂蚁“灵光”,在模型基座上整合了百灵、千问等多款主流开源模型。它不仅以图文并茂的对话形态优化用户体验,更凭借“闪应用”功能,将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创作工具”——即便不会编写代码,用户只需向“灵光”描述需求,1分钟内就能生成专属AI应用,让普通人零门槛体验AI Coding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上线后,“灵光”4天内紧急扩容8轮,下载量迅速突破百万,增速超过ChatGPT、Sora2等全球主流AI产品,截至11月24日下载量已突破200万,充分印证了场景创新的市场号召力。
而就在前一日(11月17日)开启公测的阿里千问APP,上线一周后下载量则已突破千万。11月初,依托Qwen3模型的阿里千问,还在全球AI大模型实时投资比赛“Alpha Arena”中斩获冠军。目前,Qwen与DeepSeek两款中国AI大模型已成为全球唯二实现盈利的产品,反观美国四大顶尖模型则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其中GPT-5亏损超60%,在榜单中垫底。
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中,苏州工业园区的算法集聚效应尤为突出。11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示第十四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信息,园区新增4个备案项目,分别为CICI飞跃智能问策生成算法、思必驰任务型对话算法、研途文本生成服务算法及同元软控智能问答算法。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有35个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占苏州市总量的38%、江苏省的14%,均位列省市第一。如今,园区已初步构建起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完整生态,正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模型创新发展聚集地与场景应用示范先行区,形成了以“AI+制造”“AI+科研”“AI+政务”为核心的“3+N”人工智能应用体系,累计已有7款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政策护航:区域协同的“生态培育”体系
在智能体产业的发展浪潮中,政策端的前瞻布局与精准发力,为长三角构建起全方位的“生态培育”体系,各重点城市立足自身优势出台专项政策,形成长三角联动协同的政策合力。
作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的“龙头”,上海早在2022年便推出《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7%,预计2025年将突破4500亿元;同时初步形成“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双AI小镇”发展格局,创新浓度持续提升。
杭州则以“全链条支撑”为目标细化政策落地。今年9月,《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印发,明确构建从核心技术突破到行业融合应用的全链条体系,打造最优创新与营商环境。11月22日,全国规模最大的AI开源社区“魔搭社区”(杭州)开发者中心正式启用,汇聚超12万个开源模型、服务全球超2000万开发者的资源优势,将为杭州扎根更多创业创新力量提供坚实支撑。
江苏两大核心城市苏州与南京,分别以“城市级行动”和“先导区建设”为抓手精准发力。
苏州2025年发布《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实现“企业超3000家、核心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的目标,明确打造20个市级AI产业园、350个垂类大模型、200个典型应用场景,同时组建超500亿元AI基金群,推动智算规模达17000PFLOPS。作为苏州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苏州工业园区早在2023年底就已先行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其纳入“623”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再推《2025-2027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AI+”创新示范应用。
南京则依托全国第9个、江苏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优势,在2024年出台《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配套政策,提出到2026年实现“核心产业规模600亿元、统筹智能算力超6000P FLOPS”的目标,计划引培基础大模型1个、打造行业大模型20个以上。
合肥凭借“双重战略叠加”优势筑牢政策保障。作为全国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唯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双重战略”城市,合肥已发布2025年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省级数字基础设施规划。依托科研优势与政策支持,合肥已建成运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加快推进首个基于全国产华为昇腾910B芯片的3000P级通用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建设,布局覆盖数据标注、算力支撑、场景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编辑:林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