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李倩)近日,来自我市红桥区的12名援派教师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中学的青年教师,以“拜师带徒”的形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用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开启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协作。
援派教师白文颖带来的“班级文化墙迭代方案”让当地教师眼前一亮。她摒弃传统文化墙“一贴了之”的形式,提出“物质+行为+精神”三维融合的育人理念。“高一聚焦‘归属感’,高二转向‘行为与习惯’,高三锚定‘内驱力’,通过‘心愿封存’与‘开箱仪式’将成长目标具象化,让一面简单的墙壁成为师生的‘作战图’,激发学生的远大志向和攻坚克难的决心。”白文颖的分享干货满满。
据了解,红桥区与碌曲县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由来已久,此次结对帮扶是两地教育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生动延续。援派带队教师刘芳表示:“我们一直积极探索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援派工作的教学实践。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教师,要让学生成长得更好,首先得把教师队伍带动起来、培养起来。”
“牧民骑马从牧场到定居点,怎么测量平均速度?”“用卷尺测量牧场距离,可配合用手机计时,这样更贴近生活。”……拥有27年教龄的物理教师陈茜冰深耕学科赋能,为当地教师带来了实用的教学技巧。她说,物理学科较为抽象,要让学生感兴趣就不能照搬教材,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可感可触的场景。在她的帮助下,当地教师开始尝试将牧区生产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活动中,每位援派教师与两名当地教师结成对子,帮扶范围覆盖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同时建立24小时响应的紧急指导机制,确保当地教师能及时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