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每年11月,快递行业开启一年一度的高峰时段,并持续至次年2月。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虽然快递包裹数量成倍数增长,但再也没有多年前的“爆仓”“积压”现象出现,记者近日走访沈城快递企业了解到,这背后,技术驱动正在改变传统快递业的形态。
“数字大脑”提前预测“堵点”并智能规划绕行路线,分拨中心的自动化分拣线每小时处理数万件包裹,无人车城市和乡间平稳穿行,智能驿站实现24小时自助取件……一幕幕场景共同勾勒出沈阳快递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生动图景。
调度有智囊
从下单开始,一件快递包便开始了它的“智能化之旅”。为避免“爆仓”情况的出现,各家快递企业都启用了“数字大脑”,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避险”的转变。
“我们利用AI和大数据构建了覆盖全国、动态调度的‘智慧大脑’系统。它可以进行需求预测、智能路由规划、实时运力调配,极大提升了整个网络的效率和抗波动能力。”顺丰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在“双十一”期间,系统能提前预测业务增长点,并智能规划绕行路线。
韵达启用的指挥调度数字化管控平台,可以基于历史数据精准预测业务量,平均准确率达92.98%。该系统可提前对可能出现超负荷运转的处理中心发出预警,让调度人员在“爆仓”前介入,合理调配资源。
前置仓的设计则是智能化调度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前置仓模式将商品提前部署在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下单后立即就近发货,实现了“分钟级”或“小时级”的配送速度。以辽宁顺丰为某品牌化妆品设置的前置仓为例,把预售订单商品提前运输到沈阳本地的前置仓,消费者完成付款到快递完成派送历时仅需12分钟。
分拣有智策
快递包裹进入仓库后的分拣过程,俨然成为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记者从市邮政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拥有日均处理能力超10万件的分拨中心13处,拥有全自动流水线116条,各类识别扫描设备超千台,日均处理快件约790万件。
京东物流在沈阳大规模应用了自动化分拣系统,包裹在传送带上即可完成智能识读、路径规划与自动分拨,分拣效率相比人工操作提升数倍,分拣准确率高达99.99%,有效应对了电商大促期间的海量订单压力。
规模化部署的“地狼”等机器人矩阵进一步提升了拣选的效率。
京东物流辽宁亚洲一号大型智能物流园区内,成千上万的“地狼”AGV(自动导引车)、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组成协同作业矩阵。它们通过调度系统指令,自主穿梭于货架之间,将目标货架精准搬运至拣选工作站,极大减少了拣货员的行走距离,拣选效率提升超过3倍。记者了解到,在拣选环节,京东还引入了AR(增强现实)智能拣选眼镜、智能灯光拣选系统(Pick-to-Light)等设备。AR眼镜通过视觉识别和数字叠加,为员工作业提供直观的导航与信息提示;灯光拣选系统则通过货架上的指示灯引导快速定位,显著降低了拣选错误率和员工培训成本。
配送有智能
在送快递环节,随着试点范围持续扩大,无人机、无人车正逐步成为沈阳快递末端配送的新力量,快递包裹的“无人化”配送率正在提升。据悉,目前,全市已开通无人机航线1条,投入无人配送车27辆,在部分区域实现常态化运营。
韵达在部分区域试点无人物流车应用,已投放9辆车,运行线路覆盖10条城乡道路。无人车日均配送快件约3000件,综合运营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约10%。
在法库县,申通已在包家屯镇、卧牛石乡、四家子乡、秀水河子镇等多个乡镇及行政村完成无人车进村点位建设并配送快递,基本实现村屯全覆盖。
法库邮政的两条无人车配送线路也已稳定运行,分别为“法库——大孤家子”线(途经8站,里程65公里,日均运载415件)和“法库—依牛堡”线(途经13站,里程106公里,日均运送326件)。经测算,两条线路平均每件快递投递成本下降约0.26元,全年预计节约投递成本5.52万元。
末端有智慧
在取快递环节,沈阳快递末端服务网络正通过智能化、无人化升级,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便民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已设置智能快件箱6324组,格口总数达60.1万个,为市民提供灵活、自助的取件体验。
与此同时,无人驿站作为新型末端服务模式快速铺开,全市已建成350个无人驿站。以菜鸟驿站“无人经营”系统为例,该系统实现了从快件入库、通知推送到顾客自助取件的全流程自动化。全市302个此类驿站日均处理包裹约1.6万件,服务消费者超7000人次,有效缓解了末端配送“最后100米”的压力。
韵达推广的“无人驿站”则采用“传统+智能”协同模式,在居民区密集布局。通过“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运营,单站每月可节省人力与管理成本近3000元。系统配备多重智能安防与轨迹追溯功能,既保障了快件安全,也精准解决了上班族无暇取件、老年人操作不便、快递员重复投递等现实难题,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