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赋能”

(来源:中国航空报)

党祯宁

  在航空制造领域,每一个零件的精准与可靠,都离不开背后精密繁复的工艺设计与指令审核。然而,传统模式下,年轻工艺师编程经验的“成长烦恼”、海量工艺指令升版审核的“人海战术”,以及首件策划环节烦琐的“重复劳动”,曾如三道无形的枷锁,制约着生产效率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而中航西飞结构件厂技术团队用三项自主创新的“数字利器”,打破了这一局面,为高效、高质生产铸就了坚实的“智造三翼”。

第一翼:编程“利器库”为年轻工艺师赋技赋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结构件厂的年轻工艺师而言,以往编程时,刀具选择、参数设定往往依赖个人经验和反复试错,不仅效率低下,更是埋下了差错的隐患。如何将老师傅的“手上经验”转化为新人可即刻上手的“标准答案”?结构件厂技术室的工艺创新团队主动出击,决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服务现场的“编程利器库”。他们系统梳理,攻坚克难,成功建立了通用CATIA 刀具库,囊括角度刀、T型刀、铅笔刀等500余项,实现了刀具命名、模型与现场实物的一一对应,确保编程时即可精准调用,从源头上杜绝了差错。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技术团队结合厂内各类机床的实际加工状态,对刀具类型、材料、典型加工材料、切削参数等进行了梳理与固化,构建了结构件厂通用刀具数控加工切削参数管理知识库。与此同时,由两位技术专家领衔,针对难加工材料铝合金、钛合金,量身定制了标准化编程模板。这一系列组合拳,如同为年轻工艺师配备了一位“随身专家”,使得编程流程标准化,编程效率与质量实现了显著跃升。

第二翼:审核“火眼金睛”,为工艺指令精准护航

  如果说编程是生产的“先导”,那么工艺指令就是现场操作的“宪法”。随着产品技术迭代加速,工艺指令版本更新频繁,传统的人工比对审核模式,成了制约效率的瓶颈。审核人员需要在成百上千的指令条目中逐字比对,耗时耗力不说,更存在极高的遗漏风险,直接影响生产进度与产品质量。“必须把审核人员从繁重、低效的人工比对中解放出来!”结构件厂技术团队再次迎难而上,将目光投向了智能软件。他们深入剖析痛点,精准定位了传统审核的三大核心挑战,人工核对耗时耗力、疏忽遗漏风险高、审核重心难以聚焦于核心合规性判断。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他们就自主研发。在工艺技术骨干莫平、陈新宇的带头研发下,技术团队集中优势力量,成功开发出“工艺指令智能审核系统”。这套系统如同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通过核心算法,毫秒级自动抓取并比对升版指令与原指令的差异,精准定位每一处新增、修改和删除。系统还增加了各色标识、高亮对比等可视化设计,将变更细节直观呈现,让审核人员能够快速理解修改逻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技术合规性判断上。此举实现了从“人工纸效”到“智能升维”的根本性转变,彻底重构了工艺指令审核流程。

第三翼:策划“智能助手”,为首件攻坚提速降耗

  工艺准备的最后一道关键环节——首件策划,尤其是气泡图的绘制,历来是一项耗时又烦琐的工作。面对这个痛点,工艺员郭义博站了出来:“我试试吧,之前有研究过图层软件,我想想怎么应用到咱们首件策划上。”凭借一股敢想敢干的钻劲,小郭经过一个月的潜心研究,成功将想法变为现实,一项自主研发的气泡图绘制软件宣告完成。该程序实现了全局控制气泡尺寸、自动生成并调整气泡序号,极大地减少了绘制过程中的人为参与度和随意性。“小郭,快去两个工艺组宣传推广!”这项“小发明”迅速投入应用。仅一个月左右,便累计完成了400余项零件的气泡图绘制与首件策划。更令人惊喜的是,相较原有绘制方案,气泡图绘制效率提升70%,该软件成了工艺员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小助手”,为首件策划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源于一线,智慧赋能制造从赋能新人的“编程利器库”,到精准护航的“智能审核系统”,再到源自灵感的“策划智能助手”,结构件厂技术团队的创新实践充分证明,最富生命力的技术创新,往往源于对生产一线痛点最深切的感知和最执着的攻坚。他们不仅打造了三件提升效率与质量的“神兵利器”,更探索出了一条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传统制造、驱动生产模式变革的可行路径。这支善打硬仗、敢于创新、人人皆可成为创新主角的团队,正用智慧和汗水,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最坚实的技术基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