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常驻记者 王艳
在八师石河子市北三路59号,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静静矗立着。
这座博物馆承载着兵团人的记忆。其前身是1988年筹建的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历经数次扩建与升级,如今馆藏文物2万余件。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是兵团人奋斗足迹的见证。从戈壁荒滩到沃野千里,从地窝子到高楼,兵团自成立以来,在祖国西北边陲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兵团历史的重要场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肩负着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兵团精神的使命。
37载风雨兼程,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始终坚守初心,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创新的方式、更扎实的举措,让军垦文物“活”起来,让兵团精神代代相传。
守护为基,留住奋斗印记
步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幅幅黑白照片、一件件斑驳文物,将人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发展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坚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人在艰苦条件下创业。“那时,虽然不少军垦战士家中有农具、衣物、照片等,但大家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些物品的历史价值。”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研究馆员张红彦回忆道。
1988年,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筹建,开启了军垦文物抢救性征集与保护的征程。建馆初期,博物馆仅有几间简陋的展厅,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深入团场和连队,挨家挨户寻访老军垦,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
“我们以前去连队收集文物,一去就是十几天。大家都特别配合,听说是来寻找老物件的,就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主动拿出珍藏的物品,甚至无偿捐赠给博物馆。”张红彦说。
地窝子是兵团人初期的居住场所,冬冷夏热。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复原的“公共洞房”,生动还原了当时军垦战士居住的地窝子。
20世纪50年代初,湖南、山东等地的女兵来到兵团。随着女兵人数增加,地窝子“公共洞房”应运而生。大家选出条件较好的地窝子,供新婚夫妻入洞房。
为了让地窝子场景更加真实,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军垦战士居住过的地窝子遗址,进行实地测量、拍照,反复对比雕琢。
“当时没有先进的建模技术,我们就用手工一点一点雕琢,还原了军垦战士的真实生活场景。”张红彦说。
随着时代发展,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04年,该博物馆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扩建,展厅面积从最初的300多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6800多平方米。2010年、2020年,该博物馆又先后两次进行升级改造,新增多媒体展示区、互动体验区等,使展览形式更加丰富。
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农具、衣物、文献、照片等,材质各异,保护难度大。为此,该博物馆设有文物保护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保护仪器。
11月3日,记者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藏科文物修复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对6件铁器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坎土曼、锄头、炭火熨斗……这些伴随军垦战士工作与生活的铁器,受之前保存环境的影响,入馆时好多已经锈迹斑斑,品相受损。为实现科学保护,该博物馆特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两位专业修复老师,全程指导修复工作。
在众多文物修复中,棉织物的修复最为困难。“军垦文物大多经过长期使用,受损情况复杂。特别是棉织物,往往磨损严重,需要采用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先对文物进行全面检测,制定详细修复方案,再一点一点修补、加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藏科科长马治华说,“修复一件普通的衣物文物,常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
对于纸质文献和照片的保护,该博物馆更是下足了功夫,不仅建立了恒温恒湿的专业库房,配备防紫外线灯光和防虫防潮设备,还采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献和照片扫描存档。目前,已完成上万件纸质文物的数字化处理,为文物保护加上“双保险”。
如今,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数量还在持续增加,种类日益丰富。从军垦战士使用过的步枪、手榴弹,到开垦荒地时使用过的犁、耙、坎土曼;从简陋的地窝子模型,到现代化农业机械;从泛黄的家书、日记,到记录兵团发展的影像资料,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兵团人的记忆,见证着兵团发展。
服务为本,提升观展体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文为魂,可以聚力量。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该博物馆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建设,打造线上展览平台。目前,已有5000余件文物实现线上展示,观众可通过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随时欣赏文物,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该博物馆还开通了数字博物馆,利用3D技术还原展览场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
“线上展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了解了兵团历史。自数字博物馆开通以来,访问量已超过百万次。”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长蒋一卉说。
为进一步宣传兵团文化,该博物馆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编撰出版《兵团文物故事》《军垦文物的背后》《青春的选择》等多部著作,整理了大量口述史料和历史档案,不仅为研究兵团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还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快看,这是当年军垦战士开垦荒地时使用过的坎土曼!”11月16日,在该博物馆,一群小学生围着一把坎土曼讨论。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年军垦战士的生活,博物馆设置了5组数字化设备,游客通过触控操作可360度观察文物细节。“通过这种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了军垦战士的艰辛与不易,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参与体验的小学生王梓涵说。
近年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将展览送到学校、社区、企业,让兵团精神融入社会教育大课堂。该博物馆与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兵团精神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青少年了解兵团历史。同时,与机关、社区、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五进”活动,邀请老军垦讲述亲身经历。工作人员还开着载有精心制作的展板、复制文物、宣传册的展览车,深入基层讲述兵团故事,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兵团人在戈壁滩上建起一座座新城,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11月17日,一位参观展览的企业年轻员工说。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还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多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共享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接待国外游客和学者,向他们展示兵团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兵团。
传承为魂,照亮前行之路
“军垦文物是兵团人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肩负着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兵团精神的使命。”蒋一卉说。
如今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军垦,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无论是本地群众,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心灵的共鸣。
每天清晨,博物馆尚未开馆,就有不少游客在门口等候。“我是专程从湖南赶来的,早就听过兵团故事,今天终于能亲眼看看军垦文物了。”11月18日,来自湖南的游客张先生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该博物馆不断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流程。不仅配备专业讲解员,提供多语种讲解服务,还设置观众休息区、母婴室等便民设施,同时开通线上预约服务。“我们一直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每一位观众在这里都有所收获。”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讲解员蒋林杉说。
该博物馆注重创新传播方式,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围绕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精品临展。“我是小小兵团人”“军垦故事汇”“重走垦荒路”“小小讲解员”等系列研学实践课程和体验活动,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通过角色扮演、手工实践等方式,在亲身参与中触摸历史,成为兵团精神的传播者。
“我从小就听爷爷讲兵团故事,长大后要当一名讲解员,向更多人讲述兵团故事。”11月18日,10岁的张释月说。
“把文物保护好、研究好、展示好,是我们的责任。”
“要让更多人了解兵团历史,让兵团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弘扬兵团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
岁月流转,精神永恒。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每一位前来追寻历史、汲取力量的观众,让兵团精神如同火炬一样,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