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产业与元宇宙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11月21日,2025数字文化产业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文化元宇宙大会在同济大学举办。大会立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与实现路径研究”,旨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研究报告(2025)》《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发布。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阶段。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重塑文化生产方式、传播体系与产业结构,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表示,数字文化产业在生成式AI、VR、区块链等技术驱动下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同济大学正通过“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革,不断深化“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科研究的创新探索,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围绕数字文化、人工智能与文化科技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文旅部-南京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顾江表示,数智化正重塑文化产业的资源体系与生产逻辑,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驱动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方式全面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形成以数据驱动、场景创新和生态协同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文化表达方式与文化生产体系,文化演化呈现出更加智能化、生成化、多主体协同的新趋势。AIGC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转折点。
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副教授、锡耶纳大学中文系主任章路(Gianluigi Negro)则指出,“元宇宙化”正成为全球文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从虚拟场景、沉浸式交互到数字身份体系,元宇宙的技术框架正在向产业应用与社会结构深层渗透。文化产业需要在叙事体系、内容生产和模式创新上充分理解并把握这一变革。
大会专家论坛上,《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研究报告(2025)》《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两项成果正式发布。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创元宇宙(上海)研究院负责人臧志彭表示,两部报告系统分析了数字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态势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现状,梳理了文化内容出海的新趋势与关键影响因素,为理解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布局与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会期间,“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上海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协作联盟2025年会论坛”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召开。
本次大会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业委员会、遵义会议纪念馆—同济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主办。
原标题:文化数字产业与元宇宙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