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上岸”之后,要跳出“上岸思维”

作者:杨洋

近期,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全国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顺利结业,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万名新录用公务员,经过5天的集中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纪律教育,满怀期待地踏上公职生涯新征程。

许多年轻人将考上公务员称为“上岸”,这里面既有对公考“过五关斩六将”之不易的感慨,也体现了对于实现职业理想、人生抱负的执着追求与美好向往。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也隐藏着一种危险的认知误区——将考入体制视为奋斗的终点,仿佛此后的职业生涯便可一劳永逸,由此产生“上岸思维”。

所谓“上岸思维”,本质是一种奋斗终结的错觉,它使部分公务员将阶段考试成功视为人生目标的实现,继而滋生躺平心态、迷茫情绪甚至功利倾向。具体而言:躺平心态,即认为“铁饭碗”已端稳,忽视能力提升,对工作缺乏主动担当,甘当“佛系干部”“躺平干部”;迷茫情绪,即认为考入体制内,就是“抵达终点”,人生的主要奋斗任务已然完成,后续工作可以“一劳永逸”;功利倾向,即认为公职只是谋生手段,而非服务人民的平台,不切实际地期望轻松悠闲、安逸享乐的新生活。

持有类似错误思维者,不妨从现实案例中看看,错误思维必将导向错误行为,最终让自己陷入困境,造成事与愿违的局面。

比如躺平心态问题,近年来各地大力整治“躺平式干部”,一批消极怠工、推诿扯皮的不作为干部被组织处理,其中不乏试用期被取消录用、连续旷工被辞退的案例,有些“上岸者”职业生涯还未起跑便已跌倒。

比如迷茫情绪问题,持“上岸”心态者入职后,可能发现实际工作与想象相去甚远——基层工作繁重,没有想象中的光鲜体面,甚至因此陷入内耗与痛苦之中。一个典型案例是,武汉某高校毕业生选调分配到嘉峪关,因对工作地点和环境不满而“恶语相向”,引发舆论反弹。

比如功利倾向问题,近年各地出现一些“90后”年轻干部“早节”失守的案例,有的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入不敷出只能铤而走险,走向腐败歧途;有的生活情趣低俗,沾染不良嗜好,沉迷低俗消遣难以自拔,为填补欲望缺口触碰纪法底线……

由上述案例可见,“上岸思维”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枷锁,更是干部队伍长远建设的隐忧。期盼未来“上岸”和刚刚“上岸”的年轻人,应当重新思考“上岸”的目的和意义。

跳出“上岸思维”,除了规避错误思维,根本在于正本清源,树立正确的公务员职业观。诚然,公务员福利待遇完善、失业压力相对较小、社会各界信任度认可度较高,但这些特点同样意味着不小的责任。公务员职业道德明确提出“坚定信念、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公正廉洁”的24字要求,这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行动指南,意味着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就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官发财两条道”,承担起相应岗位应担的责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为党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跳出“上岸思维”,关键在于破立并举,重塑个人成长发展的指导思维。要树牢成长思维,把公务员生涯当作终身学习的过程,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努力培养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有责能担的全方位能力,不断在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中积累经验,在干事创业中实现自身成长。要树牢实干思维,把准公务员职业定位,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履其责,积极到基层一线、吃劲岗位实践锻炼,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锲而不舍贡献力量,成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要树牢底线思维,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庸俗和低级趣味,对纪律规矩怀有敬畏之心,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在几十载的职业生涯中,耐得住寂寞、抗得住清苦、抵得住诱惑、管得住欲望,行稳而致远。

简而言之,公考“上岸”不是结束,而是新征程的序章。广大初任公务员应以“逆水行舟”的警觉取代“上岸靠岸”的懈怠,以“远航”的姿态彰显新时代人民公仆本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杨洋)

原标题:“上岸”之后,要跳出“上岸思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上岸”之后,要跳出“上岸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