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当前,已全面进入秋冬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期,大通县紧盯关键节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常态化推进隐患排查与宣传教育工作,全力筑牢西宁北部生态屏障。
该县发布《秋冬森林草原防火禁火令》,聚焦秋冬季节农事用火、林区放牧、祭祀用火三大高风险场景,开展联合督导,重点对祁连山沿线、移民迁出区等关键区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在全县23个林区主要路口增设智能检查站,配备热成像仪与火种探测设备,严格执行“扫码登记、火种寄存、人员核查”流程,精准管控林区居民、放牧人员等关键人群,实现火源轨迹可追溯、风险隐患可管控。
同时,以县级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为核心,构建“专业队+乡镇半专业队+护林员”三级扑救力量体系,配备无人机、高压水泵车、履带式消防车等设施设备,提升应急处置硬件水平。结合秋冬干旱大风天气特点,组织开展“地空协同”实战演练,演练无人机火情侦察、多点突破灭火、人员紧急避险等关键环节,提升队伍协同作战能力。建立“气象+林草+应急”三方联动机制,精准研判火险,确保火情“打早、打小、打了”,全力保障森林草原生态安全。
此外,该县相关部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宣传模式,线上依托广播电视播放防火宣传片,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送违规用火典型案例与应急避险知识。线下组织宣传小队深入乡镇集市、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农事用火规范,同步发放宣传资料。创新开展“森林防火进校园”活动,通过漫画手册、情景模拟等形式培育“小小防火员”,逐步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守护一片林区”传播效应,推动防火意识成为全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