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实实在在提升技能人才的获得感
贾东亮
近日,人社部发布了《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区域、行业、企业分类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构建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促进形成职工增技、企业增效、技能增收的良性循环。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生产和科研一线,他们用双手打磨品质,用技艺驱动创新,撑起了实体经济的脊梁。
近年来,我省相关部门先后出台《河北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十二条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政策,着力推动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然而,现实中还存在“重管理轻技能”“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技能岗位薪酬起点低、增长慢。薪酬分配失衡的问题不仅影响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更导致出现技能人才“招不来、留不住、育不出”的困境,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薪酬分配是推动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机制,建立技能导向的薪酬制度,能有效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激发创新活力。《指引》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最低工资制定标准。分类分级确定了技能人才最低工资的方法,明确最低工资标准上浮比例,确定了调整最低工资的程序和要求……一项项有的放矢的举措,饱含着鼓励技能人才投身创新实践的良苦用心,展现出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更为广大技能人才大胆创新创造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导向。
落实技能人才薪酬改革政策,要推动更多企业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将技能水平、创新成果、贡献度等纳入薪酬核算核心指标,破除“论资排辈”“学历至上”的分配壁垒。同时,要强化政策宣传引导,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制定个性化薪酬分配方案,让技能人才在技能提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待遇增长。
当前,河北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论是钢铁绿色转型、装备制造升级,还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都对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需要保障和提升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更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全链条”培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薪酬改革为技能人才打开了成长空间,而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将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当每一份技能都能获得足够回报,每一份匠心都能得到尊重认可,必将有更多劳动者投身技能事业,涌现出更多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