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舞剧《颜真卿》何以打动人心

(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演出、谢幕、互动,高潮迭起;7天近1.5万人次观演,场场爆满

舞剧《颜真卿》何以打动人心

11月20日,舞剧《颜真卿》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史晟全摄 11月20日,舞剧《颜真卿》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史晟全摄

□本报记者 韩 莉

11月21日晚,河北省艺术中心大剧场里,坐得满满当当的观众席中时时传来啜泣声,粗略数数,演出的两个多小时里掌声响起了不下二十次,而类似场景,从11月15日至21日的一周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由河北演艺集团、河北省歌舞剧院出品,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让观众在一个又一个冬日寒夜里热血沸腾。

功夫到家

才能高潮迭起

演出近尾声,在“一笔一脊梁 一字一山河”的背景下,颜真卿一袭红衣,傲然而立,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而一众演员的谢幕则掀起另一波高潮,当爪牙连续翻着跟头稳稳亮相,当女主的飒爽、男主的风骨在一个个干净利落、空灵飘逸的动作中展现,掌声欢呼声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随着“演员见面会即将开始”的播报声,人潮向前厅蜂拥而去,不过几分钟,观众排起了一圈又一圈不见首尾的队,很多人带着鲜花、文创产品等礼物,耐心等待着与演员的互动。

“演出、谢幕、互动,一场舞剧能引发三波高潮,火到这个程度确实超出预期。7天场场爆满,近1.5万人次观演,一票难求。”感受着大家的认可和喜爱,省歌舞剧院院长罗洪亮激动不已,“这部剧从策划到真正呈现在舞台上历时三年多,其中采风到集中创排就用了十个月。到正定、鹿泉土门关等地采风,与颜真卿的后人和史学家反复沟通论证,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数月不舍昼夜地集中训练、创排……掌声响起的时候,只觉得这些年‘冀歌’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一切苦功夫都没有白费。”

剧场门口,81岁的刘延松老人还在用手帕轻拭泪水,他说自己从年轻时候就酷爱歌舞剧,很多经典作品至今记忆犹新。“这几年孩子们会陪着我去各地看一些新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等剧目都看过,这一次我终于在家门口看到了我们本地的创作团队排演得如此精彩的作品。”在他看来,一部作品中能有一幕让观众深深“记住”就是成功,而这部剧中,喜也好、惑也好、痛也好,值得记住的点太多,一个有血有肉的颜真卿就在眼前。

“让观众能说一声‘这就是我心中的他’,让每一帧画面都能呈现出一个有张力的故事,这确实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总导演胡岩是石家庄人,尽管多年前对颜真卿的故事就有所了解,对他的家国情怀十分崇敬,但最初接到这个“命题作文”时还是有些茫然,“书法大家、忠义之臣,这种在大众心中已成定式的角色设定,在舞台上非常容易平面化。”数月查找资料、十几次易稿都不算什么,最让胡岩焦虑的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个故事依然没有大家期望的那么跌宕精彩、直抵人心。

当又一次在《祭侄文稿》文化墙前流连徘徊,用手指顺着笔式勾画时,胡岩突然灵光一闪,从冷静平整,到勾画痛苦,最后到完全释放,这篇文稿本身就是情感的艺术化表达,起承转合正能呼应颜真卿的心路历程。这一创意和主创团队一拍即合,也成为全剧成功的重要转折。润墨、起笔、奋笔、枯笔、墨尽,五重笔韵搭成的叙事骨架,构建出当下书写与往昔回忆的双重时空。

担得起来

才能接住挑战

一个好看的故事为这部剧的成功打造了基础色,接下来要考验的,是演员能不能“担得起来”,扮演颜真卿的王大山回想起排练的日子,依然觉得压力山大。作为一个刚刚工作一年多的24岁年轻小伙,扮演经历了国仇家恨的中老年颜真卿,实属挑战。书写《祭侄文稿》的独舞片段尤其要劲。“很多个夜晚我在房间里关上灯,放着音乐,长久地看向窗外,去找那种悲愤惆怅的心境,有时候颜真卿就会舞进我的脑海中来,那种行云流水、天人合一的感觉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王大山说。

而扮演颜妻的杨骞,因是《望千年》《桃花笺》等舞蹈作品的原创舞者而拥有大量的粉丝,这一次却格外谨慎。“演好颜妻不仅是跳技巧,更要知道‘她是谁’。妻子是颜真卿唯一能卸下铠甲、展露脆弱的归处,温柔里藏着韧劲。我特意加了眉尖轻蹙、眼底泪光的微表情,还有贴脸、轻握这些细腻动作,用最内敛的肢体语言,传递她内心的挣扎和对丈夫深沉的爱。”她说。

而省歌舞剧院的近五十位演员也在漫长而辛苦的学习和排练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们进步很快,才有了舞台上近乎完美的呈现和配合。

守正创新

才能引发共鸣

观众为这部戏近乎严苛的考究而喝彩,也因为其无处不在的创新和匠心而着迷。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爪牙手里有个很小的算盘,它的算珠是放在凹槽中滚动的,那是唐朝的特色。”剧中呈现的唐代器物、服饰纹样等都经过精心考证,胡岩笑道,“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考量着我们是否对历史足够尊重。”

这种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并没有妨碍艺术创新。剧中“宴会”一场戏,表面上祥和欢乐,实则暗藏杀机,通过小场景反映安史之乱的大背景,展现出创作者的巧思;十余盏写有不同姓氏的红色灯笼次第下落,象征着乱世中无数家族的飘摇,最后颜氏灯笼黯然熄灭,浓缩了一个家族在乱世中的坚守与牺牲,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在和演员互动的队伍中,记者看到很多小朋友的身影。石家庄市金地小学三年级的张羽彤、槐北路小学四年级的张潇潇、立德第二小学五年级的谢尚蒽都是跟家长一起来“二刷”“三刷”甚至“五刷”,他们每个人都能稚嫩却清晰地讲出自己的观剧感受。

“技巧特别强,每次都转6圈以上,而且脚下特别稳,干拔侧空之类的基本功都很厉害”“我觉得最牛的是节奏和情绪的把控”……排队间隙,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张睿婵和她的好朋友们热烈讨论着观剧感受,“你看还有那么多别的学校的专业舞蹈生,大家都想来学习学习。”

“这次还有一个没想到,就是这样一部很严肃的历史人物题材的剧能在年轻人和小观众中拥有这么多的‘自来水’,小红书、抖音等多个平台上的话题都爆了。”罗洪亮兴奋地说,“把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用这样一种方式传播开来、传承下去,我们觉得很自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舞剧《颜真卿》何以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