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鹏飞(左)在甘蔗地里削甘蔗,后面黑板上写有“偷”甘蔗的广告语。
游客“偷”到甘蔗后合影。受访者供图“好好玩,建议全四川推广。”
连日来,眉山真人版“偷”甘蔗持续引发关注,网友点赞并留言称:“想偷甘蔗的心已经上天了。”
11月20日下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眉山“鸿华驿站旁边自助偷甘蔗眉山体验区”,走访这个才经营10天、尚未取名的网红打卡地。老板童鹏飞骑着电瓶车,在甘蔗地边来回穿梭,不停地回答问路的客人:“对对对,这里就是‘偷’甘蔗的地方,偷了甘蔗,不被抓到就算赢了。”
欢迎来“偷”老板为游客准备“作案工具”
“偷”甘蔗的想法是童鹏飞的妻子徐馨瑶想出来的。11月11日,徐馨瑶在网络上看到浙江有游客发布“偷”甘蔗的视频,感觉很有趣,就给童鹏飞建议,把家里的甘蔗地拿出来让游客“偷”。
当天中午,童鹏飞便在甘蔗地里挂起了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色粉笔写着“自助偷甘蔗眉山体验区,9.9元一根,24小时营业”,并在甘蔗地里拍摄视频,称他在眉山有一片甘蔗地,欢迎大家来“偷”,砍甘蔗的刀他都准备好了。
童鹏飞向记者解释,偷字要加双引号,并不是真的偷,所有砍了的甘蔗,都要结账,云南黄金甘蔗“偷”到手15元一根,四川本地青皮甘蔗和四川水果甘蔗“偷”到手9.9元一根。“三种甘蔗加起来,面积达到45.3亩,我在网络上说的上百亩,是吹牛的。”
童鹏飞的消息发出去后,当晚就来了三四批体验“偷”甘蔗的游客。他在甘蔗地里追了半宿,一个“小偷”都没抓到。
由于自己一个人的“抓捕”力量太弱,11月12日,童鹏飞雇了本村60多岁的童大爷和他的两条宠物小狗,充当“捕快”。但“抓捕”效果依旧很低,当晚来了30多批“小偷”,只抓到两三批。甚至有游客带着甘蔗走的时候嘲讽道:“你们抓人效率太低了,汗都没出就‘偷’到了。”还有人建议童鹏飞多雇点“捕快”,或者更新一下抓捕装备,以增强体验感。
11月15日,眼见游客越来越多,童鹏飞又雇了一个“捕快”,同时用上了热成像仪。但“捕快”每次出发“抓”游客前,童鹏飞都给他们反复强调,不要真的去追,吓唬到就行了。“运营‘偷’甘蔗体验区的目的,是帮助大家回味小时候偷甘蔗的乐趣,寻找童年的欢乐。”童鹏飞说。
“小偷”暴增不少网友自愿报名当“捕快”
15日前后,有网友在童鹏飞的网络账号下面留言,询问能否自愿当“捕快”,童鹏飞没有拒绝。16日,甘蔗地里来了10多个人,全是自愿的“捕快”,当天“抓捕”效率有了显著提升,600多名“小偷”,有150多个被抓到。
活动结束后,童鹏飞切了五花肉,在田埂旁烤了起来,免费请“捕快”小偷”们吃。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不少被抓到的游客,当场转变身份,以“捕快”身份自居,帮助抓“小偷”,这让童鹏飞哭笑不得,也让“偷”甘蔗游戏变得更加热闹,游客们的体验感进一步增强。
随着大量游客将“偷”甘蔗的视频发布到网络,越来越多的游客找到眉山来,加入游戏。童鹏飞告诉记者,目前每日前来当“小偷”的游客已经突破了1000人。
游客的暴增,也让游戏的一些隐患开始显露,“出现过几次游客受伤的情况,崴到脚踝,或者是被甘蔗头蹭破小腿,好在都不严重。”童鹏飞说,他已经尽力避免了,“每次我都向游客提醒,不要激情过头了,不要过于追逐嬉闹,小朋友一定要在家长的监督下参与,但还是有崴到脚的情况。”
日销近万元老板称“真的忙不过来了”
对安全上隐患,童鹏飞显得很无奈,针对网友建议给游客买保险,他觉得不可思议,“一根甘蔗最贵才15元,哪里有多的利润给游客买保险?”
童鹏飞坦言,自家甘蔗地开启“偷”的模式后,日销售额有了巨大的提升,多的时候近万元,销售模式也从原来的“批发”,变为“批发+零售”。
这个数字是童鹏飞此前完全不敢想的。坐在甘蔗地的阴影里,原本肤色就比较暗的童鹏飞显得更黑,搓了搓指甲里的泥土,他告诉记者,2009年,初二还没读完,他便离开了校园,推着三轮车在眉山街头卖爆米花。从那时起,他每天都在想着挣钱。而在卖甘蔗之前,他还送过外卖,摆过地摊。
摆地摊卖甘蔗是从2019年开始的,那年童鹏飞23岁。4年后,他拿着摆地摊攒下的积蓄,开始种甘蔗,一直到今年。
面对网上巨大的流量和线下络绎不绝的游客,童鹏飞很兴奋:“我现在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每天都在接游客的电话,告诉他们位置和甘蔗的价格。”
记者采访的当天,已经有150批客人预定了“偷”甘蔗,按一批至少3人计算,当晚要来至少450人。童鹏飞正介绍着情况,电话又响了,当晚预定“偷”甘蔗的客人变成了151批,他对着电话嚷道:“我的天啊,真的不行,我真的忙不过来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