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王佳睿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重塑文旅产业发展格局的核心驱动力,智慧文旅作为文旅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高级形态,其建设进程亟需系统性力量的引领与支撑。党建作为我国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能够为智慧文旅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通过“组织聚合—技术激活—服务优化—生态培育”的传导链条赋能智慧文旅建设。在组织层面,党组织打破传统治理中部门分割、资源分散的壁垒,通过组织形态创新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治理体系,将政府文旅管理部门、景区运营主体、数字技术企业等纳入统一协作框架,为智慧文旅项目的规划设计、落地实施提供稳定的组织支撑。如吉林省长白山党工委创新打造党建领域“PPP”模式,设立功能型文旅产业链党委,首批精选21个政府部门、18家设立党组织的企业作为成员单位,并且吸纳33家潜力企业(协会)作为链上友好组织,实现对全区文旅企业的全覆盖,确保智慧文旅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地。在技术层面,党建以纽带作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破解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技术壁垒与资源瓶颈。如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托古乡党委主导推动龙江工委旧址事迹陈列馆数字化升级,党支部牵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VR展馆,让观众可“穿越”回抗战现场沉浸式体验,并开发语音讲解、AI答题等功能,显著提升旅游服务效能。在服务层面,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引领推动智慧服务提质增效,促进文旅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精准转型。如甘肃省临潭县在景区关键点位建立了5个“红色驿站”,并配备智能导航、应急救助等设施,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在生态层面,党组织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培育有利于智慧文旅发展的产业生态。如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虎头镇虎头村党支部以集体名义注册旅游发展公司,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打造特色冰雪小镇,带动村民发展民宿、冰雪项目及特色种养业。
为确保党建赋能智慧文旅建设的成效稳定落地并持续深化,需从制度、资源、人才维度构建系统完备的保障机制。在制度保障层面,需建立党委牵头的智慧文旅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专项发展规划以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实施步骤,同时构建“党建+智慧文旅”双维度考核体系,将党组织建设成效、技术应用实效及游客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定期调度督查与年度考评,夯实规范化发展基础。在资源保障层面,党组织依托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牵头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以攻克文化资源数字化、智能调度等关键技术。此外,还需建立党委统筹的数据共享平台,协助制定数据标准与安全规范以推动各类相关数据互联互通,强化要素供给能力。对于资金投入问题,地方基层党委可主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破解智慧文旅项目融资信息不对称、对接效率低等痛点,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文旅科技贷、数字文创债券等适配智慧文旅场景的专项金融产品,实现企业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供给精准匹配。在人才保障层面,实施“党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党校数字化平台开设区块链应用、智能系统设计等课程并开展现场实训,同时出台专项政策引进数字技术、文旅运营等领域高端人才,提供住房、科研经费等配套支持。此外,还需建立“物质激励+职业发展”多元激励体系,对在智慧文旅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金奖励与荣誉表彰,并优先推荐评优评先。
党建赋能智慧文旅建设是通过制度优势与技术创新深度耦合,为产业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更深层次而言,党建赋能不仅为智慧文旅筑牢了守正根基,更赋予其创新动能,有助于持续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活化、服务场景智能化迭代,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未来,党建赋能智慧文旅建设仍需在治理模式、技术应用、价值引领上持续探索,既要推动“党建+数字治理”体系向更精细、协同的方向升级,也要进一步挖掘党建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结合点,让智慧文旅成为展示大国文化的“数字窗口”。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